更新时间:2017-07-11 19:00点击:
原标题:这几个年轻人住进北京最高端“学区房”,将冲击人类生存纪录!
你有没有听说过“月宫一号”,不不不,不是“天宫一号”,不是“神舟一号”,也不是“嫦娥一号”,再说一遍——“月宫一号”!
如果你以前不知道它,那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要记住它,因为它未来或许将助力中国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
首先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下图就是“月宫一号”,这个长得像是一块南孚电池加两块单反相机锂电池的装置!
但与你想象的有所不同的是,这3块“电池”面积加起来有100多平米——放在地球上也就是一套普通三居室,但想象一下,如果它是放在月球上呢?这套三居室,价值要抵得上多少个北京的学区房?令人浮想联翩吧?
先不畅想了,详细解释一下究竟什么是“月宫一号”——
“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
自2004年起,北航刘红教授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使我国此项技术水平与国际最高水平同处于同一水平上。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提供理论和基础技术。
或许,你觉得上述解释只有学霸能看明白,那么只需要记住一句话——“月宫一号”是中国科学家在地面上建立的模拟月球环境的密闭循环基地!
图片说明:“月宫一号”舱外悬挂五星红旗。
这样的基地,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而如今,中国的“月球基地”就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综合舱面积42平方米,高度2.5米,每个植物舱面积50—60平方米,高度3.5米。综合舱中包括4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
图片说明:在“月宫一号”内的志愿者向窗外打招呼。
今年5月10日,“月宫365”计划正式启动。8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宇航员”在此期间分两批进入“月宫一号”,开启他们在“月球基地”里长达365天的完全自主生活。这是继北航2014年5月成功完成为期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后,进行的第二次实验,而且这一次是整整一年——365天!
图片说明:5月10日,首批4位率先进入月宫一号的志愿者在国旗下宣誓。
今天上午,结束60天与“世”隔绝的独特体验之后,首批4位志愿者出舱。接替他们上岗的第二组4名志愿者计划将在“月宫一号”内连续生存200天,期间还将体验关窗实验,一旦成功,这将创下人类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密闭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图片说明:今天,第二批4位志愿者进舱前在国旗下宣誓。
而整个实验最后的105天时间,将继续由第一组的志愿者们重新入舱完成。
他们在里面都吃些什么呢?舱内种植舱里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花生、玉米、油莎豆,蔬菜有十几种,水果有草莓。他们需要自己将小麦磨成粉,再制作成食物。真的是如同电影《火星救援》里主人公种土豆的情形。
图片说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月球,春暖花开。
而志愿者们的舱内生活也相当丰富,除了种植管理作物、记录实验数据和开展课题研究,还会喝下午茶,开展飞镖比赛。舱内的志愿者们均有单独卧室,而他们的衣物则需要自己手洗,洗衣剂经过筛选可分解,洗衣水经净化处理后则可进入舱内植物栽培系统,循环利用。
实验里,志愿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要被准确记录,舱内各项设备运转情况,和动物、植物生长情况,也都要记录。
为了对志愿者的身体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今天的第二批入舱者里还新增健康管理员,负责健康监测及小组物品的管理。
图片说明:舱内志愿者通过电话与外界沟通。
这次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的一个工作设想是新添一个月关窗实验。刘红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志愿者还能通过窗户感受外部世界的时间变化。但关上窗户后,他们将观察志愿者在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自然光节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图片说明:通过玻璃窗可以看到舱内情况。
刘红教授还透露,为了应对外太空中重力、电磁场、辐射等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预计未来十年到十五年,研究团队将设计出两个很小的“月宫一号”,里面有不同的生物。他们希望小型“月宫一号”能借助我国的载人航天系统实现搭载并进行相关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