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8-30 20:08点击:
光明網訊(記者 王子墨 通訊員 宋春光)日前﹐由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平頂山學院和平頂山市郟縣蘇軾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平頂山學院文學院﹑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頂山市郟縣三蘇紀念館共同承辦的“紀念蘇軾葬郟915周年暨全國第21屆蘇軾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平頂山學院舉行。
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及各地蘇軾研究學會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並圍繞蘇軾與中原文化﹑蘇軾的哲學觀﹑蘇軾的文學藝術和文藝思想﹑三蘇家風﹑家規﹑家訓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研討會共舉行了兩場大會學術報告會和四組八場學術討論會﹐並對三蘇園進行了考察。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介紹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學教授周裕鍇在談到蘇軾對杜甫的接受時認為﹐蘇軾對杜甫的評價中融入了其自身獨有的個性氣質﹐蘇軾視自己為杜甫的知音﹐視杜甫為自己的代言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冷成金由悲劇意識的源起出發探討蘇軾詞的悲劇意識﹐指出人要“活著”的內在親證決定了人有著對現實悲劇性進行把握的永恆衝動﹐同時也決定了這種把握的指向﹐即對現實悲劇性的超越﹐蘇軾詞表現出了對悲劇意識的審美超越。
復旦大學教授朱剛《關於婺刻<三蘇先生文粹>所載策論》考證了許多有價值問題。中華書局編審劉尚榮的論文揭示了傅干《注坡詞》在東坡詞的編年﹑校勘﹑箋注﹑輯佚﹑辨偽等方面的重大貢獻。
台灣銘傳大學教授江惜美認為蘇軾以儒攝佛﹐以儒攝老﹐實際上骨子裡仍是儒家﹐可稱為道家的弟子﹑佛家的信徒﹐以及儒家的傳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才智研究員認為﹐從晉代陶淵明的形影神釋﹐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問答﹐再到宋代蘇東坡的物我相忘﹐構築起中國文人范式的三塊重要基石﹐中國文人思想也隨之經歷了起轉合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