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9-11 04:02点击:
人日祭祀活动现场。安源 摄
成都杜甫草堂,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祭拜活动3日如期而至。清幽草堂,古树参天,春和景明,前来参观的游客将祭祀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10时许,在盛装仪仗的带领下,伴着古韵悠悠的琴声,庄严肃穆的祭祀队伍缓缓走向大雅堂,主祭人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神情肃穆、仪态庄重地净手、奠帛,并诵读祭文:“诗圣杜甫,继往开来,承上古雅正之义,开盛唐奔放风尚。公之一生,体圣人心,践圣人言,与国同运,与民同命。身在盛世,写大诗史……”
随后,民众在司仪的唱礼声中向诗圣塑像三鞠躬,以表达对杜甫的深深敬意。祭拜仪式结束,随即举行了“人日游草堂”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草堂唱和”诗会。
自宋以来,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时至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特地于“人日”这天行至杜甫草堂向诗圣祭拜,并题“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一幅,由此形成蓉城“人日游草堂”的风俗。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日”,成都市民相携至草堂,吟唱杜诗,赏梅祈福已是不成文的相互约定。
“我曾在书中读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杜甫所赋予诗句的情怀所震撼,我很高兴能在‘人日’这天来到杜甫草堂参加活动。”14岁的昆明男孩罗椿杨是一名初三学生,平时就喜爱诗词歌赋的他首次踏足诗歌圣地。
在主祭人阿来看来,杜甫留给成都人的,不仅是《春夜喜雨》、《登高》等200多首诗歌,更是一种传承至今的精神。阿来说,杜甫善于从自然环境中发现美,从人际关系中发现美,并在作品中歌颂这样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
阿来告诉记者,杜甫在成都的这几年,是其诗歌最为成熟的阶段。在老百姓中传颂程度最高,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背上两句的作品,大多都是在成都期间完成。“这也能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与一个诗人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成都人应该珍惜这种传统。”阿来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传扬杜甫诗歌,传承杜甫精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根据青少年教育需求,于2012年推出了“草堂一课”项目,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博物馆中获得知识。
“孩子们哪怕只来一次,也是一种熏陶。”博物馆宣传营销部副主任向昕告诉记者,成都市已有20所学校与草堂展开了固定合作,每所学校一年至少组织8次活动,“草堂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课堂’。”向昕说,博物馆还将根据各个年龄层次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推广活动,特别是参与性强、互动程度高的活动,“让更多人走进草堂,了解诗圣。”
浣花溪畔,红墙小巷内,游人三三两两“走进”千年前诗圣的生活里。一位四、五岁大的幼童,在母亲的注视下,顺利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记者 徐杨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