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记新丝绸之路项目2019年首次清管作业

更新时间:2019-05-15 18:03点击:

  截至5月5日,中油国际(乌兹别克斯坦)公司新丝绸之路项目(简称:新丝路项目)自1月8日完成内部输气管道清管作业后,已安全平稳运行116天。原料气产量由作业前的160多万立方米/日,增至200万立方米/日。

  看到这样的数据,项目总工程师热合买提拉和同事们十分欣喜。就像大漠中的红柳林,经过一个冬天的蓄能,终于迎来花朵满地、绿挂枝头的春天。

  产量异常下降急需清管作业

  新丝路项目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卡拉库姆沙漠,与阿姆河天然气公司跨乌—土(土库曼斯坦)边界相望。项目于2017年12月形成天然气产能,目前在运天然气生产井13口,建有天然气输送管道80余公里,年生产能力10亿立方米,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供应中国。

  2018年年底,正值中国国内冬供高峰期,中亚地区各生产单位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全力以赴保生产、保供气。但是,新丝路项目天然气日产量却出现了异常的下降现象,立刻引起了高度关注。

  原来,这是因为苏联时期建成的几口老井随着压力降低产水量逐渐增高,引起输气管线内液量(伴生水、凝析油)增多,主输气管道运行压力升高到6.5兆帕左右。管内压力反作用于其他压力不高的生产井,最终导致整体天然气产量下降。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清管作业,及时清除管内集聚的液体。”热合买提拉说。但新丝路项目所产天然气中含有高浓度的剧毒硫化氢,平均含量高达3.7%,属于极高危险级别。

  精细制订计划确保安全作业

  此次作业要清理的管道有80余公里,穿越区地形地表复杂多变。支线管道南北走向,穿过两条河流和其他两家公司作业区。

  根据当时的管道压力情况,考虑到国内春节前后的安全管理特殊要求,项目管理层决定在今年元旦后进行气田区全部输气管线清管作业,并确定了“先支线、后主线”的清管作业顺序。

  在正式开始清管作业前的1月3日,现场生产部经理杨光召集生产骨干和HSE工程师共同研究清管方案,认真分析高硫化氢管线作业中的HSE高风险识别评估、火炬放喷阀室位置确定、球体跨越河流高架桥时需要的压力等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聘请了工艺管理专家担任清管作业顾问,全程指导本次清管作业。

  施工前,项目聘请了HSE专家与现场参与清管作业的人员一起重点研究预防措施。生产部对清管作业中的人员配置、生产设备、硫化氢监测设备、通信工具等逐项清点。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现场便立刻开始行动。

  连续紧张施工顺利排除故障

  1月5日,项目领导决定首先进行东阿拉特气田到西莎清管站37公里支管道清管作业。

  清晨6时,气温零下18摄氏度,寒气逼人。工程师阿力克谢带着清管作业的12名员工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在东阿拉特气田发球区,外聘专家现场指导操作人员按照标准工序,准确安全地把双向清管球投进管道。随后,清管球探测人员携带探测仪开始沿着输气管道追踪轨迹。但是,晚上10时左右,清管球却被侦测到卡在了跨河桥梁的上桥一侧不再前进。这一突发情况让包括杨光在内的专家组始料未及。他们立即研究对策,采取震动管道和增加输气压力的办法,可惜并未奏效。

  为确保生产安全,当晚暂时休息。外聘专家通过解读管道压力数据,提出反推作业的办法。这一措施在第2天早上立即见效,清管球在后退2公里后重新向前推进,终于跨越了两座3米高的跨河桥梁。又经过10个多小时的耐心等待,清管球终于到达了西莎收球区阀室并被安全取出,大量细沙油泥被清理出管道。支线管道压力立刻下降,单井天然气产量飞跃式上升。

  1月8日,开始对西莎清管站到坚基斯库里末站的46公里主输气管道进行清管作业。作业团队提前进行桌面预演,并根据上次的经验制定了更加详细的作业方案。事实证明这一方案非常有效,经过17小时耐心细致的操作、等待,清管球按照预定计划通过监测点,在9日夜间12时前被安全取出,顺利完成主管道清管作业。现场中乌双方员工相互拥抱,用一句“哈拉嗖”(俄语:太好了)表达内心的喜悦。

  连续5天的紧张作业,虽有波折但终于安全完成了80多公里输气管线疏通作业,主、支输气管线压力下降,单井产量逐日升高。排除了障碍,新丝路项目尽最大努力提高产量,在去冬今春国内供暖季中,共向中亚天然气管道输送天然气8亿多立方米。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