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更新时间:2019-12-10 13:03点击:

杨振辉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通水五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符合调水要求。其中,流入干渠一类水质比重,已从五年前的21.6%提升至当前的82.2%以上,增幅超过60.6%,这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12月10日,在河南省淅川县渠首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局长尹延飞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五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五年来,累计输水260亿立方米,相当于向北方搬运了1848个西湖的水量。在北京,74%的居民生活用水来自丹江口水库,几乎所有重要水源地皆有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北京市地下水回升2.73米,平原区则回升3.16米,生态有效改善;在天津,南水北调成为生命线,14个区的居民用水全部来自于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22亿立方米,为雄安新区发展助力;在河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改善民生用水,超过4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碱水;在河南,37个受水区实现全部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在成为24座大中小城市的主力用水,直接和间接受益人群达到了1亿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谁呵护着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的一库清水,滋润广袤的华北平原?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重拳治污 守护一江碧水

清洗、分级、灌装、杀菌……大口“吞”进新鲜的香菇,“吐”出经过精致包装的罐头,12月10日,在淅川县福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废寝忘食”地工作。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这些香菇罐头,是经营养专家精心调制而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极佳……”企业负责人郭新彦介绍,年底了,公司争分夺秒赶订单。

郭新彦原是淅川县丰源氯碱公司总经理,拥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化工企业,员工400人。由于生产用水影响丹江口库区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县在国家尚未出台补偿政策的情况下,在丹江口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打响了关停污染企业攻坚战。

“这等于砍断了‘摇钱树’。”经过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郭新彦在2013年底拆除了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这一切,都因为他门前这一库清水,将源源不断地奔流向北。“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脏水。”郭新彦说。

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郭新彦,迫于生计,自筹近千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创办了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只相当于过去的四分之一。”郭新彦说,“收入是低了,但南水北调是大事,个人是小事。”

像郭新彦一样,淅川人民深知,对南水北调这项宏图伟业来说,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小事。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丹江口库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全部在淅川境内,96%的二级保护区、99%的准保护区均在淅川境内。“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是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治污的事,给钱,我们干;不给钱,我们也要干!”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5年来,累计投入超过百万元,淅川儿女用无私奉献诠释着使命担当——

净里子:关停380家污染企业,投入6亿多元完成工业点源治理,建成治污设施300余台;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300余家养殖场、200多个养殖户;投入7亿余元,对灌河、滔河、淇河、滔河、刁河等5条河流实行大规模整治。

穿绿衣:投资9.02亿元在库区15个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建成人工湿地20多处;推进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已建设3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有效控制了人畜粪便污染;投资近亿元,对500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率先在全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北京首创集团等国内知名生态环保企业及专家融入淅川各个领域的污染治理日常工作中。

建体制:实行“一河一策”,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工程管护、综治联防、应急处置、联席会商等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治水;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创新“扶贫+护水”机制,设立扶贫公益性护水员岗位,安排库区贫困群众参与护水。

强监测:在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建成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配置300套设备,具备饮用水109项指标分析能力,并与国家、省环保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在环库及入库河流上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

严执法:从公安、水产、湿地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跨部门跨区域常态化实施水环境联合执法巡查。突出库区水上执法、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等重点,查处各类生态环境案件230多起,刑事立案108起,刑拘72人、起诉127人,刑事判决33人。

“一库好水,离不开生态红线的保护。”淅川县县长杨红忠对此深有感触,如今,淅川在守红线、治污水过程中探索出了“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管污”系统性治理措施,确保了一江碧水清洌可鉴。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绿色发展  绘“浓”转型底色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淅川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却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守山守水,不能守穷。”卢捍卫说,“我们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12月10日,位于“出水口”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村民们正在软籽石榴基地内清园、涂白、施肥、冬灌,看到记者采访,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放下锄头,主动搭讪:“习总书记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多次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总书记的话我们发展石榴的劲头更足了!”

张河村曾是有名的辣椒村,最辉煌时,带动周边7县市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鲜椒上市季节,村里云集客商数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吨。如今为啥改种石榴?

“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张家祥介绍,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让丹江水里氮、磷超标,县里号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业化肥使用。经过考察后,开始发展软籽石榴。“植的树能保持水土,开的花能观赏,结的果能卖钱,关键不用施化肥农药,既是环保产业,还是增收产业,种着放心。”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村里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公司,农户拿土地入资,在获得800元/亩地租基础上,村委会、公司和农户按1:4:5的比例分红净利润。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负责日常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只要不下雨,见天都有活,一年能干10个月,加上地租和分红,年收入近2万块。”张河村贫困户王洪才说,收入比以前多,环境也变美了。“每到石榴花开季,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红红火火;9月果实成熟了,一望无垠的‘红灯笼’挂满村子,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石榴扮靓张河村,映红村民致富路。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 2019年9月,县里还举办了‘中国淅川首届石榴节’呢。今后的好日子,会像石榴一样火红甜美!”张家祥一脸幸福。村口矗立的大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张河村兑了现。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石榴编织幸福梦,五年来,淅川县已在九重、香花、马蹬、老城、盛湾等库区乡镇新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高效生态农业33余万亩,在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两万元。

南水北调,持续靠生态。“我们还通过创新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淅川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武建宏介绍。统计显示,近年来,淅川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3%,人工造林面积更是连续11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前列。

生态建设的快速推进,引发了生态旅游“同频共振”。

九重镇武店村位于中线渠首附近,随着丹江旅游的升温和京宛协作项目“北京小镇”的建设,2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小村庄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

5年搬运1848个西湖润京津

“咱这儿山青、水甜,生态环境好,游客自然多!”武店村村民邹会奇笑着说,农家乐,乐农家,鼓起的钱袋够咱花!

“青山和碧水,咋看咋都美!”饱览着清澈剔透的一湖清水,眺望着层林尽染的万顷库区,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王雪琳、陈丽磬女士流连忘返。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