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某论文说调控肠道菌群有助反腐?中纪委网站这样回应

更新时间:2019-12-11 23:35点击:

  原标题:某论文说调控肠道菌群有助反腐?中纪委网站这样回应

  最近,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学术论文:《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人体的物质需求欲望有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意思大概就是,肠道菌群基因组DNA系统在人体的过度活跃和紊乱,有可能是导致人贪污腐败甚至物欲横流的生物学诱因,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可以生理性地消除饥饿感,减少人对物质的需求,从而“挽救”被物欲控制的目标人群,有利于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

  

某论文说调控肠道菌群有助反腐?中纪委网站这样回应

  对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只能……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难题,腐败成因很复杂,从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情况看,腐败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有惩罚力度不够、制度不完善、监督乏力的原因,也有私欲作祟、侥幸心理等因素,还有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所以遏制腐败,需要多种多样的措施,仅靠一种方式不可能完全奏效。不过,相比寄希望于“肠道菌群”,我们现在还是需要一些更靠谱的操作。

  那么,什么才是反腐败的靠谱操作呢?

  这里郑重给大家介绍: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如果你不明白,有好多栗子举给你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反腐的很多工作,都体现着“三不”一体推进的理念。

  比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就是强化“不敢”;开展以案促改,扎牢制度笼子,完善监管措施,就是强化“不能”;印发案例通报和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推进党性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就是促进“不想”。

  再比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顶风违纪者严肃查处、通报曝光,就是强化“不敢”;织密群众监督网、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就是强化“不能”;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严明公私界限,就是促进“不想”。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很管用。

  现在和以后,我们还要把一体推进“三不”的办法完善发展下去。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发现腐败分子,查就是了!特别是像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十九大后不知敬畏、胆大妄为的,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等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就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比如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对所有党员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坚持权责法定,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的空间;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通过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端正三观。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

  敲黑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它们不分谁先谁后、谁主谁次,毕竟,惩治可以形成强烈震慑,但不能自行内化为心灵深处的自我约束;制度和监督可以减少腐败机会,但还不足以让人自觉向善;教育可以使人向善,但必须辅之以惩恶的利器。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所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须一体推进、同向发力。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这是中国人自己探索出来的靠谱的反腐败打法,我们有信心能用它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实现海晏河清!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