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中国式疯狂:从买买买到卖卖卖,新三板王九鼎金融帝国崩塌

更新时间:2018-12-26 07:08点击:

  前日传出周大福集团拟收购富通保险的消息。

  暗自吃惊!

  想起几年前九鼎收购富通的“大手笔”,又想起了最近关于九鼎麻烦不断的消息,难道周大福收购富通保险(香港),卖家就是九鼎吗? 上网一查,果不其然。

  彭博社最新消息,一位不具名的知情人士说,周大福集团即将在下周与中国金融控股集团九鼎(新三板上市代号430719.OC)达成交易协议,对九鼎系下持有的富通保险(香港)(下称“富通香港”或“富通”)的股权进行转让。而富通香港的作价,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

  富通是香港保险公司,属于极度优质的资产。而九鼎凭借其彪悍的作风,素来资本市场上吃相如狼吞虎咽。其几年前高调收购富通香港的场面就在眼前,至于为何这么快就要把它变卖掉,个中缘由,还要从九鼎加杠杆疯狂膨胀说起。

  但是在说九鼎这三年以来从“加杠杆造梦”到“去杠杆梦碎”的过程之前,我们先来看下此次交易的这个标的——富通保险(香港)。

一、富通保险:出身不凡,几度易主

  富通集团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一起收购,一家比利时保险公司AG Insurance收购了荷兰的银行与保险公司AMEV,并联合形成富通集团(Fortis Group)。此后富通成为一家集银行、保险等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2007年3月1日,富通集团向李泽楷旗下盈科拓展等收购盈科保险过半数股权,同时向其他股东提出强制性收购。2007年6月富通集团宣布已持有4.01多亿股,或相当于独立股东股权的97.12%接纳收购,因此富通将持有盈保的98.59%股权并私有化盈科保险。

  交易完成后易名Fortis Asia Holdings Limited及富通亚洲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7月,富通保险易名为Ageas Asia Holdings Limited,而中文名称则维持“富通”不变。

  2016年9月,在被九鼎收购之后一年之际,富通保险再次更名为FTLife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而中文名仍然叫做“富通”不变。

  富通在香港,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保险公司,以销售“投资项链保险(Investment Linked Assurance Schedule,ILAS)”为主。只是在2014/15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热潮之下,曾推出过一些较为承诺高收益的万用寿险类产品(Universal Life)。

  然而,在被九鼎入主之后,富通在招募销售人员与管理层激励上变得激进和急躁。例如支付高昂的工资和转会费从其它保险公司的“挖人”,以及为新入行代理人提供高额的底薪,冀图以“烧钱”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到了2018年,富通甚至希冀将香港保险的龙头两家企业(Prudential和AIA)的王牌推销员进行整个团队,乃至整个区域“挖”到自己公司来。

  为何富通保险在被九鼎收购之后变得不淡定?这当然与九鼎这家公司的风格有关。

  九鼎,一家总部设于北京,创始人是四川人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曾于2015年的巅峰时期叫出了“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宏伟口号,而今年却在变卖资产中勉强过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九鼎这家公司。

二、野心勃勃的“九鼎”

  九鼎集团成立于2010年。

  古有楚王“问鼎”象征着对中原霸权的挑战。今天的九鼎,同样是来自荆楚巴渝之地的人,同样是借用“鼎”的意象,似乎在传达一种对权力与权势的追求。

  成立初期,它的招牌是其创始人吴刚。在对外宣传时,从不离口的一句话是:“吴刚是从证监会系统内部走出来的”。

  2008年汶川地震后,九鼎凭借运作吉峰农机和金亚科技这两家公司上市而“一战成名”。随后九鼎将“扫街式”项目调研和“上市流水线”式的包装运作玩得炉火纯青。

  不断地输送企业上市,并从中获取巨额上市差价,而“加杠杆”与“踩准点”这两大特点,成为九鼎的操作得以持续成功的秘诀。

  通过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九鼎所谓“PE工厂”的模式已经稳固。2014年4月,九鼎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新三板上市的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到了2015年,九鼎开始涉足主板市场,并积极地寻找可以进行操刀“借壳上市“的对象。

  这年5月,九鼎终于找到了这个对象,这就是困境重重的中江地产。欣喜的九鼎以41.5亿元的巨资拍得江西中江集团100%的股权,并间接控股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江地产(600053.SH)。随后中江地产改名为“九鼎投资”。

  这一笔交易,九鼎显然是买贵了。须知此前1月份,中将地产挂牌时的价格仅为25.47亿元的价格。虽然九鼎一向善于玩弄资本运作,但面对中江地产“紫金城”项目的巨大包袱,这41亿元的“天价”,仍不得不令人担忧。

  两个月后,8月31日,九鼎发布公告称,计划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富通香港100%股权。截至2014年12月,富通香港的净资产约为68.90亿港元。而半年之后,九鼎的收购价竟然高达106.8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8.24亿元)。

  这一次收购,又是不计成本的“狼吞虎咽”。但九鼎表示,富通香港的加入将为九鼎投资此后的“综合资产管理业务”带来源源不断的长期资本支持。

  九鼎的操作模式,本质上属于投机,这决定了九鼎的盈利模式与政策环境、市场条件、甚至是自身操作有很大关系,一定政策风向发生改变,那么它的的荣耀便会迅速化为乌有。

  2015年6月8日,九鼎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由宣布停牌。

  此次停牌是九鼎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停,就是一千多天。再度复牌时,九鼎已经不再敢说“要做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相反,连九州证券和富通香港这样公认的优质资产都不得不出售。

三、做不成“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在2015年6月,九鼎如日中天之际,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在大规模的投资收购布局下,九鼎投资“大资管平台雏形渐显”,并乐观地预计公司未来业务成长“受益于巨大的行业空间”。

  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有个有趣的规律,一旦众多分析师一致看好哪家公司,那么这就是逃离这家公司的最佳时机。此次仍是如此。

  停牌后的九鼎,开始大规模融资敛财,并在资本市场上疯狂出击。

  2015年9月22日,公司公告称,九鼎继续定增,向22名“股东”发行5亿股融资100亿元。而这新增的22名“股东”除了三位自然人之外,剩下的19个全部是资产管理计划、集合信托和专项基金。

  这100亿于11月2日全部募集完成。而11月3日,九鼎控股的优博创又发出了高达300亿元的定增融资计划,为收购九信金融及“向创新性金融业务领域拓展”融资。

  一边是通过各种途径“融融融”,一边是资本市场上挥金如土“买买买”;至此,2015年资本市场上蹿下跳的“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身影,在九鼎身上尽显无遗。与这一路“融”和“买”相随的,是不断扩大的负债规模。根据《长江商报》报道,九鼎的总负债从2013年末到2017年一季度,扩张了近百倍,达581.79亿元之巨!

  连续的大规模融资,迅速扩张的负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连新华社与人民网都发表文章,称九鼎为“贪食蛇”。

  九鼎的操作方式,一向被监管视为“游刃于监管边缘”的资本腾挪。当资本盛宴的潮水开始退去,最先朝九鼎开炮的便是监管当局。

  2016年1月29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出措辞强硬的审查反馈意见,质疑九鼎投资“存在规避监管的情形”;同时要求说明大股东向上市公司增资并注入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是否构成借壳上市”。矛头直指2015年收购中江地产并更名为“九鼎投资”的一系列操作。

  在任何国家的资本市场上,被监管层盯上都不是件好事,就算不伤筋动骨,也最起码也脱层皮。

  至于“被监管”的原因,自然是九鼎之前一系列猛如虎的资本运作操作。然而想要不“被监管”,对于九鼎这样一家以玩弄资本运作起家发达的公司,面对2014/15那流动性极度宽裕的资本盛宴,能不闻到血腥味便冲上去舔食吗?即便那血是涂在刀口之上。

  它诞生那一刻的基因,便注定了它日后的命运。

四、“金控”梦碎

  2018年3月27日,新三板停牌超过将近3年的九鼎集团复牌。复牌后股价为3.42,较停牌前价格(6.83)已腰斩,500亿市值蒸发。留给苦苦守望1000多个日夜的3029名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以及破碎的“金控梦”。

  在复牌前发布的《致股东信》中,九鼎表示,“(九鼎)完全无意于成为一家经营多项金融业务的综合金融公司”。而九鼎管理层与投资者沟通时,也再次强调其“综合性投资公司”的定位,否认了自家要做综合金融公司的想法,“更不会做一家所谓的金控集团”。

  2010到2015,九鼎费尽力气从单一私募股权业务拓展至多种金融业务。2015到2018停牌期间,特别是复牌临近,它却反复撇清与“金控集团”的关系。这种“谦恭”实在让人难以将它与3年前那个纵横驰骋的“资本新贵”联系在一起。

  九鼎的“去金控化”,从其将旗下券商资产 —— 九州证券 —— 变卖转让开始。

  2018年2月,九鼎集团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九州证券近期与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增资协议,约定山东高速认购九州证券新增股份7.9亿股,占此次增资后九州证券总股份的19%。且山东高速有意进一步增资,成为九州证券控股股东。

  早在2014年10月,九鼎以3.6亿元入主原广州证券旗下的天源证券,将其更名为“九州证券”。此后一年时间内,九州证券疯狂地收购各种券商牌照。截至2015年12月,九州证券已成为一家全牌照券商。从这一系列的“拿牌”举动之中,我们看到了九鼎为了打造券商资质而付出的心血与代价。

  三年的心血,如今“举以予人”,难道原因真的像九鼎对外宣称的那样,专心管理保险资产吗?当然不是,否则也不会随后就把富通卖掉。

  九鼎变卖券商牌照,当然是无奈之举。一方面,公开市场渠道融资变得困难;另一方面,监管已经层层施压。九鼎不得不放弃稀缺的券商牌照,而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稳定长期现金流、用以支撑其投资业务的保险业务。

  正所谓“出来混总要还”。现在,当卖掉九州证券都甩不掉一身的债务的时候,岌岌可危的九鼎便只好再卖掉旗下另一块极其优质的资产——刚刚购入不到三年的富通香港。

  三年时间,让九鼎从“买买买”的模式,迅速转变为变为“卖卖卖”。其背后,自然是从加杠杆到去杠杆、从膨胀到收缩、从涨潮到潮水退去那亘古不变的市场逻辑。

五、结语

  让我们回到2015年。

  熟悉资本市场的朋友一定记得2015中港两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年,香港首富李嘉诚变卖资产,套现离开,并寻求更广泛的全球布局。这一年,中国房企的几大龙头,如融创、恒大、碧桂园,纷纷拼命加杠杆大干快上。

  8月31日,那个夏末秋初的日子,香江边依然赤日如火,而神州大地,秋风已经送来阵阵凉意。这一天,九鼎宣布斥巨资买下富通保险(香港)。卖家是比利时的富通集团(Fortis),买家是中国的九鼎。

  三年之后的今天,回看2015年那笔交易,Fortis在高位完美套现,而九鼎其实是高位接盘。

  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给人一种“资本盛宴”的感觉,钱是这么多,并且触手可得。此时,如果企业家个人野心膨胀,会失去理性,大举借债,去尝试那些原本力不能及的交易。但事后看来,即便是勉强自己,加杠杆买到手,但随着随后流动性收紧,买到手的东西贬值;然而此前欠下的债,却是无论如何也要还的。

  经历过上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说: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