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28 22:12点击:
至诚财经网()3月16日讯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看上去,本周,中美经贸磋商突然就进入了一个信息披露格外频繁的阶段。
从周二开始,连续四天,信息几乎天天不重样,且每天都有新感觉。
更新频率之快,披露细节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这多少有些不寻常。
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几组数字中,或许可以试着梳理一下。
“第3次通话”
先来看今天早晨新华社的一条消息:
3月14日上午7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进行第三次通话,双方在文本上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
连标点符号在内,一共不到90个字。
如果小锐没有记错,这是本周内新华社第二次播发有关信息。
上一次的报道,播发日期是3月12日。
有相同点:
除日期外,人物相同:都是刘鹤副总理和莱特希泽、姆努钦;
具体时间相同:都是上午7时;
都是“应约”,即美国人主动提出来的;
两次电话也都提到了文本问题。
报道篇幅都很短,不足百字。
不同点也很明显:
今天的报道提到了个数字:第三次通话。
这意味着除了12日和14日的电话,双方还有另一次电话。
几天时间,三通电话,真的不寻常!
至少可以看出,双方谈判加班加点和紧锣密鼓。
另一点不同,是关于文本的表述上。
12日的报道是这样说的:双方就文本关键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确定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而在15日上午的报道中,则如是提及14日的电话:双方在文本上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
听话听音。
从“关键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到“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表述可谓层层递进,也意味,谈判进展巨大,是“实质性”的。
新华社惜字如金,但如上述分析,细节往往都隐藏在具体的文字中,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都可能传达出不同的信号。
尤其是,当两条消息一起对比看的时候。
从120页到150页
这两次通话,美方发布方式也很有意思。
不是通过白宫新闻秘书文稿,也不是美国大使馆的信息发布,而是分别在国会的两次听证会。
当地时间12日上午10点多,也就是距离第一个电话大概15个多小时后,莱特希泽亮相美国国会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听证会,内容是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问题。
有一个关键词,120页。
小锐看了莱特希泽接受美国议员质询的视频,关于协议文本,他的部分原话:如果达成协议,这个协议会有110至120页长。
这大概是第一次有正式消息,披露协议文本的“厚度”。
在听证会上,莱特希泽不仅“意外”证实了与刘鹤副总理通电话的情况,还表示,13日双方将继续通话。
本轮电话的“官宣”姗姗来迟,下一轮则开始了提前“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