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解码脱贫致富中的先锋引领

更新时间:2019-09-01 08:13点击: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党员当先锋、作示范。近日,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选——先锋引领》,收录了大量体现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点是党员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扶贫助困、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做法、成效、体会。这些案例真实、可学、管用。通过这些案例,可以为各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启迪和借鉴,本期《求知》对其中部分案例做摘编推介。

解码脱贫致富中的先锋引领

  致富带富

  案例一:桃花园里趟出致富路——河北顺平县南台鱼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桥

  顺平县台鱼乡是该县鲜桃主产地之一,1995年,依托村里桃果优势,张国桥当起了市场经纪人,为外地客商联系鲜桃收购业务,并在村口开了一间小卖部,卖些小食品,后来又开了一家小饭店。2000年,把饭店搬到村外满山桃花的小山上,搭起了简陋的帐篷。2005年,他毅然将小山承包下来,建起了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望蕊山庄”和“观花台”,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为目标,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和野外烧烤、鲜果采摘等项目。2008年,他组织当地果农成立了台鱼乡桃产业协会,并被推举为会长。

  2018年,46岁的张国桥朴实憨厚,不善言谈,却是个实干家。他牵头成立了顺平县台鱼乡桃产业协会和望蕊鲜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协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助果农从事鲜桃种植、销售、果品釆摘、农事体验、科普展示、农家餐饮、乡村旅游等,辐射周边林果面积3万亩,核心区3500亩桃林通过绿色认证,使鲜桃远销北京等大城市,果农收益大幅提高。

  扶贫真招

  一是突出规模化、品牌化,走绿色农业致富道路,围绕桃树做成了一篇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大文章。二是实施“公司+协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市场消费引领种植,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注重发挥技术作用,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带动果农发展的技术服务模式,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种植水平。

  案例二:“女汉子”升格“真汉子”——黑龙江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冷菊贞

  小南河虽有近两万亩地,但大部分都是贫瘠的岗子地,单靠种地致富基本没可能。冷菊贞是一名“骨灰级”摄影发烧友,摄影人的专业视角让她看到了商机。小南河村是《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2016年除夕夜,万家团圆,冷菊贞却在寒风中踏雪上山,用镜头定格了小南河百盏红灯迎新春的经典画面。正月初二,民俗摄影专家肖殿昌和他的“东北过大年拍摄组合”就被冷菊贞的照片吸引到了小南河。几天后,肖殿昌将所拍的照片和撰写的散文《一个村子的年味》传到了朋友圈……独特的关东文化,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他们乘胜追击,策划推出了“五一三天乐”“端午一日游”“中秋情”等项目。

  冷菊贞深知,小南河村从乡村旅游起步,但绝不能止步于乡村旅游。在她的倡议下,小南河农家旅游协会成立了,注册了4件37类商标,初步形成了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链条,将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一个不落地纳入到了旅游产业建设中。

  扶贫真招

  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村里的优势资源,最终明确了以小南河独特的关东风情和民俗资源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二是注重“抱团”发展,一方面多点开花、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着力拓宽村民受益面,将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全部纳入产业发展中,有效提高村民收入。三是真心付出、不求回报,村民从不理睬到真心接受,用真情和付出换得群众支持、换得村民日渐富裕的生活。

  服务村民

  案例一:靠山村的“靠山”——黑龙江绥棱县靠山村第一书记陈华

  当乡党委把陈华送到靠山村后,他感觉除了村委会墙上挂的那块牌子,看不到村党支部的存在。于是他把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2015年春节前夕,绥棱县下了几场大雪,老百姓出行受到严重影响。陈华叫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几个人,自己拿钱买了清雪工具就干了起来。其他党员们看到后,也都自动跟了上来,一些村民也加入进来,陈华借机成立起“党员模范先锋队”。一次简单的清冰雪劳动,让党员们重新感受到奉献的意义和快乐。

  怎么才能把全村农民都组织动员起来呢?陈华和乡党委、村“两委”着眼于改善贫困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利用扶贫资金在村里建设幸福大院,将他们原来的宅基地收回,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复垦耕种、发展村级产业等,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靠山村农田道路破损严重,陈华号召村民干义工,大家起早贪黑连干了三天,近2公里的农田路修完了。再以后,凡是出义务工的事,村干部喊一嗓子,一大群人就应声而来。

  扶贫真招

  一是抓好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此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切实提高党支部、党员队伍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二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与群众融为一体,从百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三是根据村情和贫困户实际,采取组建劳务施工队、开发特色种植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方式,切实解决贫困户难题,有效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案例二:大山深处的致富金手杖——安徽黟县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

  为便于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金玉琴在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后,在村里设立了“金玉琴党代表工作室”,每月10日定期接待党员群众,目前工作室共解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100余件。

  通过走访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有致富愿望但苦于没能力没技术,她就积极与县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定期邀请各级专业技术干部及专业人才进行现场授课指导,并组织开展“村民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提高”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极大提高了群众致富能力。

  在村里,金玉琴是个热心肠。村民生病出意外,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出车出钱出力帮忙解决困难。每每遇到村里兴办公益事业或邻里有困难,金玉琴也总是带头慷慨解囊:村里道路亮化她捐3000元,村室建设她捐2000元……给学校捐钱,给孤寡老人捐钱,给留守儿童捐钱……“村干部就得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这是金玉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扶贫真招

  “群雁高飞头雁领”,一个地方基层党建强不强、党组织带富作用能不能发挥、为村民服务好不好,党组织书记是关键。一要做党建工作“责任人”,把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责任,强化党支部的作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平台。二要做贫困群众“家里人”,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用真心真情赢得群众支持。三要做发展致富“领路人”,村书记不仅要成为“致富能人”,还要成为“带富能手”,敢于想出新法子、闯出新路子,真正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弘扬新风

  案例一:拔除落后穷根 打赢脱贫硬仗——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

  尽管发展尼龙颗粒加工前景好、效益高,但对于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却是个新行业,刚开始村民顾虑大,参与意愿低。为把更多的村民带动起来,钟佰均想出了“捆绑带富”的主意,每3户党员创业户与1户无项目户结成共富对子,帮助农户上项目,带动村民办企业。

  办企业、闯市场、有钱赚,由此在村中形成的全民创业氛围,又吸引外出的打工者、青年人回村创业,促进了西棘荡村发展活力的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外在呈现,更多的是村民内在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村里的殡葬原本体现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如今却掺杂着封建迷信、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钟佰均想改变这种状况。2016年春节过后,他准备在全村实行殡葬改革,但村民一时很难接受。钟佰均就带领村干部登门讲解新政策,让村民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紧接着在村西新建公墓300座,还在村里成立了殡葬改革理事会,谁家有人去世,村里统一安排,让老百姓省钱少操心。为了引领乡风文明,钟佰均还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建设乡贤园,在村党群活动中心广场上建起了一座乡村大舞台,村民们编排小品、戏剧、快板书等节目,自办春晚、自娱自乐,传播典型事迹,弘扬新风正气。

  扶贫真招

  一是抓牢党建是固村之基。只有党组织强起来,农村工作才会有坚实基础。二是产业支撑是富村之本。农村要想拔“穷根”,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三是匡正风气是治村之要。当村干部,为人处世一定要出于公心、去除私心,以心正求公正,以公正服大众。四是高质发展是兴村之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让村民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

  案例二:“旅长书记”演绎美丽蝶变——福建尤溪县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

  2015年3月,林上斗从部队某雷达旅大校旅长岗位退职,当年6月,村级组织换届后,林上斗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半山村依山傍水,生态优势是最大优势。然而,村里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村道两边到处是鸡鸭舍、猪圈、旱厕等。村里还有5条又脏又臭的坑沟,上面扔满垃圾,苍蝇蚊子到处飞,被村民称为垃圾坑。农村几百年来的卫生习惯不好,村民们都在路旁屋旁乱倒垃圾。

  改变环境从改作风、转民风开始。村里召开全村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等30多次,并组织播放相关电视录像100多次,大力倡导“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发动村民人人为建设家乡尽一份力。好事能否办好,要让群众看到改变。村里多方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对5条垃圾坑沟全部进行了改造,有的埋上污水管、填平,有的改造成公园或停车场等。

  林上斗坚持以身作则,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带头参加建设景点、拆除旱厕、撑竹排等义务劳作,看到地上脏了就拿起扫帚打扫干净,发现烟头、纸屑就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在林上斗的带动下,如今的半山村,干部讲奉献、乡贤献爱心,全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垃圾坑沟变成了“三诚”主题公园、垂钓鱼塘、生态停车场。

  扶贫真招

  一是坚持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心系于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点问题,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经营模式,带动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三是坚持共同发展,探索创新农村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抱团聚力、整体推进,达到“1+1>2”的发展成效。

  真情奉献

  案例一:人生此处是青山——湖南石门县薛家村党员扶贫志愿者王新法

  一身戎装、满怀理想,在部队入团、入党,从士兵到干部,屡立战功,年年都有表彰记录。退休后,王新法不远千里来到薛家村义务扶贫。他不仅自己驻村义务扶贫,还广泛发动老战友参与山区扶贫,并倡导成立了“薛家村与民共富军人团队”。

  “我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薛家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经济条件不好,我要改变它。”王新法初到薛家村并提出要驻村义务扶贫时,乡亲们都不相信。面对村民的怀疑,他并没有灰心与辩解,只是不动声色地在村里忙活开了。修建烈士陵园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劈山炸石修路有危险,他就带头签订生死状打消村民顾虑……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碰到村民有需求、有麻烦,王新法都竭尽所能帮助排忧解难。王新法有一辆老战友送的“公车”,这辆车几年来不知道搭载过多少村民和茶叶,接送过多少次病人。平时,王新法开车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就会将车停下载人一程,遇到出差时,车里老老少少坐个满。

  随着他给村里干的事越来越多,什么报酬也不拿,还老往里垫钱,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选择信任他、支持他、跟着他干的人越来越多。

  扶贫真招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是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只要村民有需求就竭尽其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还经常自己掏钱为民办事,以点点滴滴的行动换得了群众的真心。二是始终坚持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到结合村情发展产业,再到挖掘其他优势资源,不断为村民、为贫困户拓宽增收致富道路。三是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注重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正气,使乡风文明深植村民之中。

  案例二:情倾陇山写大爱——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廖三代

  2008年9月,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被大家认可的廖三代自然而然地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7月,廖三代在党支部的培养下,成为一名正式党员。2010年11月,他主动向原党川乡党委提出申请,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他也被推选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廖三代认识到,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必须对所有社员负责;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对党组织和所有群众负责。虽然自己富了起来,但他不能忘记那些依然吃不好、穿不暖的贫困群众。他坚持“大户带小户,富户帮穷户”的道理,不遗余力地给想要发展和正在发展苗木种植的村民提供无私帮助,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增强大家的信心,提高育苗的水平。他多次邀请多位天水地区的林果专家,给村民们讲授病虫害防治及种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廖三代自己也经常跑到田间地头,给农户分享自己育苗的经验和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培育,并积极帮助联系销售渠道,让广大农户免除了后顾之忧。

  在积聚了人力、财力之后的廖三代,目光也更加长远,很早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给家乡无偿种树,让这里的荒沟荒坡披上“绿装”,让祖祖辈辈生长的小陇山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2009年3月的一天,廖三代在冷水河沟种下了第一棵落叶松树苗。从这天开始,他带领乡亲坚持绿化荒沟荒坡。到如今,8道荒沟绿化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许多树都已长到三四米高。

  扶贫真招

  一是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全面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做法,在产业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注意发挥科技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等提高村民生产技能,增强科技兴农信心,提升育苗水平。三是坚持长远发展,走生态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长江日报评论员邢帆 整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