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能源“大动脉”贯通神州

更新时间:2019-09-21 21:24点击:

能源“大动脉”贯通神州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中缅油气管道投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能源通道日益畅通;港珠澳大桥、洋山港、京新高速相继竣工,交通骨架愈发完善;“八纵八横”高铁网持续扩张,铁路动脉更趋强劲;特高压电网不断延伸,电力“高速路”加快铺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我国相继落地,既弥补了短板、打破了瓶颈,也让我国更加有力地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这些重大工程目前进展如何,有什么建设故事?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又将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今天起,本版推出“重大工程  发展脊梁”系列报道,聚焦能源、交通、铁路等领域重大工程,盘点“中国建造”取得的辉煌成就。 

  ——编  者

  

  黑河,我国东北边陲。数九寒冬,温度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

  “轰隆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第三标段施工现场,吊机迎着寒风发出轰响。清理坡口、预热、对接管道、焊接……穿着厚厚工装的工人们站在碎石砾间,马不停蹄地加紧施工,场面热火朝天。

  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天然气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青睐,消费量增势明显,也推动着我们加快补足天然气基础设施的短板。时下,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正驶向快车道。

  攻坚克难

  “无论是沙漠戈壁,还是高山峡谷、河流海沟,咱们国家都能建造起管道来”

  薄雪覆盖的苍茫原野上,一根根直径约1米半、重约12吨的巨大钢管首尾相接,向南绵延而去。你可知道,这条“钢管长龙”长达3300多公里,起自黑龙江黑河市中俄边境,终点是上海,跨越了9个省区市。

  将天然气通过管道从东北送到上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口径达1422毫米、压力等级有12兆帕。

  “马路宽敞了,能过的车自然就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覃伟中说,用这么大口径的管道,主要是为了多输送天然气,“压力也要够‘猛’,等级达到12兆帕,能把水柱打到1000多米高。”

  表面上看,建设输气管道只是将一根根钢管焊接起来、沉管下沟,可实际上,巨大的工程体量会成倍放大建设难度——

  一来,钢管本身得更讲究。

  精度要更高。过去,钢管的椭圆度误差在6‰以下便可接受,但由于大口径会放大误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对钢管的精度要求更高。“通过钢管厂的技术改造,目前椭圆度误差已下降到4.2‰以下。”中俄东线工程项目部第一项目管理分部副经理侯宇说,精度更高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钢管厂废品率的降低,节省了大量管材成本。”

  性能要更好。冬季,中俄东线北段(黑河—长岭)的管道需要长期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一般的钢材难以做到。以往的做法通常是给管道裹上保温层。可是,遇到下雨,钢管就容易“露怯”——雨水透过镀锌铁皮往保温层里渗,极易腐蚀管道。为应对这一难题,钢管厂研制出更“耐冻”的管材、管件,让管道脱下了厚厚的“棉袄”。

  二来,焊接质量要追求极致。

  一圈焊口约四米半,每道焊口要焊9—11层,整个工程焊口多达30万个,加上钢管管径大、管壁厚、钢级高,种种因素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对焊接工艺的要求极高。为此,工程人员在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了全自动化焊接技术。若用手工焊,焊接一道口需8小时左右,劳动强度大、操作也不稳定。靠着“机械手”实施自动焊,时间只需1小时,操作也更加平稳、质量更有保障。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项目人员还会定期给管道焊缝做“全身扫描”。侯宇说,所谓“全身扫描”,就是通过全自动超声波检测(AUT),及时发现焊缝中的各种瑕疵和影响安全的超标缺陷,将气孔、夹渣等尽数“治愈”,“目前,中俄东线已经实现了AUT检测全覆盖,线路焊接的一次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此外,项目人员还要应对地理条件复杂的施工环境。据介绍,中俄东线沿路交替分布着超深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地。夏天,途经的沼泽地恰逢雨季,工地一片泥泞。为让运管车进来,工人们要提前铺草帘、撒碎石、垫钢板。冬季,冻土又是一只“拦路虎”,有些硬邦邦的有三四米厚。工人们也想出妙招:给挖沟机加装单钩和破冰齿,“全副武装”破土挖坑。

  “无论是沙漠戈壁,还是高山峡谷、河流海沟,咱们国家都能建造起管道来。”在现场,亲历了西气东输、中缅油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的技术人员窦财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国管道建设技术和设备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建设提速

  完善四大进口通道,织密进口“安全网”;推进互联互通,构筑全国“一张网”

  要送气,先铺管。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天然气管网既是天然气产业上下游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大幅增长,我国超前谋划,提速建设油气管网。一张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天然气管网,正在神州大地铺就。

  一方面,完善四大进口通道,构筑天然气多元引进格局,织密进口“安全网”。

  看西北,打造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A、B、C线已经相继建成。自2009年12月投产以来,累计输送天然气近2500亿立方米,惠及3亿多人。目前,D线正在建设之中。

  看西南,中缅油气管道中的天然气管道于2013年投产,解决了我国西南地区近两亿人口的用气问题。这条管道以印度洋孟加拉湾为起点,犹如一条卧龙,途经山区断崖、滩涂水网、原始森林等复杂地质,一路延伸到广西贵港。

  看海上,大型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加快建设,接收能力已达6695万吨/年。来自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尼等国的LNG源源不断运抵我国。

  再就是东北。“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成后,我国天然气进口将形成多渠道、多方向、多国进口的格局,可以更好地规避能源进口风险。”覃伟中说。

  另一方面,加快打造主干管网、联络线和区域网络等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互联互通,构筑全国“一张网”。

  “主动脉”挺起来了。2017年底,一路经过戈壁沙漠、盆地山区,甚至穿越黄河的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贯通,至2020年,上游供北京市的天然气可达200亿立方米。2018年底,从江西吉安到福建福州、沿线80%为山区的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西气东输、陕京、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等一批长距离、大输量的主干管道。

  “毛细血管”密起来了。2018年,广东天然气管网粤东、粤西、粤北三地6个主干管网项目动工,江西省开工建设了1900公里天然气省级管网,海南省拟建中部天然气管网工程,全长约293公里……天然气联络线和区域网络也在不断完善。

  惠及多方

  管网建设的加速,保障了各地用气平稳有序,促进了节能减排,也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

  一条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时间预计5年,投资巨大,究竟意义何在?

  “要知道,这条管道于2020年投产之后,输量会逐年增加,到2024年,每年将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去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4%左右。届时,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的供气紧张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覃伟中说。

  2017年末,由于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我国局部地区天然气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这一状况,已随着管网的健全、瓶颈的打通实现明显好转。“自去年11月进入供暖季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持续高位运行。截至1月20日,累计用气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15%。”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虽然今年天然气消费起点高、增速快,但由于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扎实,各地用气保障总体平稳有序。老百姓温暖过冬的背后,大规模的管网建设功不可没。

  事实上,管网建设的加速不仅直接惠及千城万企、千家万户,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促进节能减排。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节能减排要求提升,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长。2013年的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2018年预计上升到3.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约125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7%,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

  未来,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完善和供给体系的健全,有望推动我国加快利用清洁能源。以中俄东线为例,投产之后,每年输送的天然气替换煤炭之后,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粉尘排放量84万吨。最显著的成效,是可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对钢铁冶炼、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形成有力助推。

  “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国产全自动焊接机,综合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自动焊机,价格却只是它们的一半。”侯宇告诉记者,目前中俄东线项目上采用的1422毫米管道经过前期的单炉、小批量试制,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在国内大量市场需求的倒逼下,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后,他们可以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到国际舞台上去一展身手了。”

  总体看,这些年我国管道建设中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尤其是大口径、高压力管道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成熟,高级钢管材、自动焊装备、大型压缩机组等主要材料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成绩令人振奋,短板也依然存在。一方面,我国天然气管网的总体规模还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天然气消费和单位国土面积对应的管网里程差距还比较大。另一方面,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除进口通道外,管道整体偏少,互联互通程度不够。

  短板孕育着潜力,也为我国下一步加快管网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有关部门2017年5月发布的《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已经提出明确目标: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管道里程达10.4万公里;到2025年,全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全部连通,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接入天然气管道,逐步实现天然气入户入店入厂。届时,全国城镇用天然气人口达到5.5亿人,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12%左右。

  目标催人奋进。相信接下来几年中,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还将进一步加快。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30日 18 版)

(责编:李楠桦、杨曦)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