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特别的供暖季:没有最严“停工令”拒绝“一刀切”

更新时间:2019-11-17 13:01点击:

2019年11月15日起,北方各地进入供暖季,其中,北京市提前一天正式供暖,而天津市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开始供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供暖季有其特别之处。不但没有最严“停工令”以及席卷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的大规模环保限产“风暴”,而且还严令反对和拒绝“一刀切”。取而代之的是,首次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细化分级考核办法,确定A、B、C级企业,实施区别对待,动态管理。

这也令各地大气治污面临新的考验。不仅如此,整体偏差的气象条件也给地方大气治污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结果,受厄尔尼诺影响,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相比往年整体偏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将面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区域协调与重污染天气应对处处长张昊龙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初步估计冬季采暖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在30%左右,地方减排措施应首先保证采暖增加的排放量被抵消掉。

他说,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就如同“房顶”高度一样,夏季有两三千米,而冬季高度大幅下降,严重时降至一两百米,容量缩小了,但屋里“抽烟”的人却没少。我们没有能力控制“房顶”的高度,只能让屋里“抽烟”的人少抽点,让工业企业多减排,让居民取暖更清洁化。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今冬大气治污工作难度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必须要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严“停工令”缺席

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治污攻坚方案明确,“2+26”城市、多行业自11月15日起,全面开始执行采暖季“停工令”。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错峰生产,实施限产、停工措施,尤其是钢铁行业,政府行政命令限产50%,有的地方、企业限产比例更高。

这些限停产措施的规模和严格程度均超出此前水平,因此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停工令”。

河北一家国有钢企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我们的环保虽已达标,但在2017年秋冬的限产比例达到了50%以上,重污染天气期间限的更多。今年我们被评为B级,比以前要好多了。不过,由于钢价持续震荡趋弱,成本较高,目前基本上没有利润。”

相比往年,今年的限产政策更为科学、细化,更加强调差异化和精准,突出公平合理。

根据公布不久的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等三大区域秋冬季大气治污综合治理方案,今年秋冬将执行环保分级限产政策,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未涉及,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严格依法依规。

上述方案明确,对钢铁、焦化、铸造、玻璃、石化等15个行业实施绩效分级指标及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原则上,A级企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等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重污染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应达到省内标杆水平,适当减少减排措施;对2018年产能利用率超过120%的钢企可适当提高限产比例。

比如,河北省已对钢铁、焦化等21个重点排污行业7059家企业开展绩效评价,16家被评为A级,480家被评为B级,6563家被评为C级。重污染天气期间,B级钢企主要调控烧结机等工序;C级钢企在调控烧结机工序同时,高炉也要限产。其中唐山市规定,C级钢企高炉停产50%以上。

这与此前限产政策相比,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属首次。

张昊龙说,实施绩效分级肯定不意味着限产力度的减弱,实际也是让企业对标找差距,促使其搞好环境治理。目的是要避免“一刀切”,鼓励好企业良性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保压力

今年以来,京津冀多地PM2.5浓度不降反升,生态环境部加大了“2+26”城大气治污力度,要求秋冬季期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6%。

这比2018年“双降3%”左右的目标有了明显提升。其中,今年秋冬“2+26”城中,PM2.5目标降幅在5%以上的城市就达到15个,占比过半。

各地PM2.5之仗将面临更大压力。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首次实施差异化应急减排举措,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具体落实情况。我们的目标考核压力依旧很大,往后PM2.5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

钢铁行业尤为特殊,分级限产可能会加大供给压力。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说,“各地钢企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推进,符合A级标准的企业会日益增多,限产效果将弱于前两年。”

中钢协专家认为,目前分级限产政策落实过程中,部分地区环保已达标企业仍要执行限产政策,没有更好地发挥优势企业和先进产能的作用,企业税费负担仍较重。

11月5日,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发函反映钢铁行业对停限产和环保相关问题的意见,指出目前一些地区将停产、限产常态化,不符合法律规定。重污染天气预警结束时间不确定,使企业生产计划被打乱。不同部门多头检查,企业一天要接待多批不同检查人员,疲于应付。

邢钢总经理侯月华告诉记者,“我们今冬还需限产30%。”山东一家大型钢厂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我们尚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被评为了C级,今冬限产50%。”

唐山一家民营钢企负责人称,“前两年,一到秋冬季,几乎天天折腾限产,很多钢企都有任务指标,力度很大,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今年我们环保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也被评为了C级,限产任务很重,我们正在考虑转型发展。”

两本账

工业排放并非北方地区唯一的污染源。清华大学教授杨旭东说,农村大量烧煤、烧生物质直接取暖,产生了巨大环境问题。北方采暖能耗占全国能耗一半以上,农村用的1.3亿吨散煤和0.9亿吨生物质散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对冲排放增加造成的PM2.5之仗的压力。

大气治污与清洁取暖这两本账怎么算,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大气治污要避免“一刀切”,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另一方面要深入散煤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造。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

不过,以何种方式改造,各方观点不一。但核心关注点仍是成本问题。

中海油研究院战略研究员许江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农村无煤化清洁取暖是必然趋势,要实现无煤化、节能和宜居,就要找到合适的替代技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是生物质加工成生物质颗粒清洁燃烧取暖;其次是空气源热泵。这些成本都比气、电取暖成本要低。

杨旭东说,近几年“煤改气”,有一些地方付出了很大代价,有些城市拿了国家钱不知怎么做,还在观望。任务已下达,出现的状况比预期要艰难得多,原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解决,似乎不是这样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路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走了很大的弯路。大家都说热泵是好东西,可以节能,但是否所有农村都合适?有的农村用了集中热泵,小胡同都铺了大管道,造成了巨大不便,能效并不是很高。这样的工程既花钱,又不解决问题。”他告诉记者。

而对于“煤改气”,杨旭东认为,并不是用上燃气就解决问题了,首先我国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光农村要增加1千亿立方米,这是很大的缺口。另外,管道都是外露,在农村从来没有与燃气打交道的情况下,能否保证安全运行,仍是一个很大问号。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农村地区完成散煤治理1000万户左右,加上今年采暖季前预计完成约700万户,总计1700万户左右。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北方清洁取暖重点省份新增“煤改气”用户接近320万户,预计供暖季期间新增用气需求超过38亿立方米。预计供暖季能源需求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供需总体平衡,但可能受持续大范围极寒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部分品种、高峰时段供需平衡可能存在一定压力。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推进清洁取暖工作,没有任何动摇,始终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其中“煤改电”、集中供热、地热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过50%,较大程度缓解天然气保供压力。在新清洁取暖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前,决不允许拆除原有供暖设施。

该负责人介绍,以河北省散煤治理为例,10个全域完成治理的区县,与10个未治理的区县相比,监测结果显示,前者PM2.5平均浓度较后者低30%左右,降幅高出18个百分点。而且农村清洁便利炊事和取暖,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杨旭东认为,目前,生物质、太阳能和空气源能承担起农村清洁取暖的重任。但生物质关键是技术问题,一是颗粒燃料怎么获取,二是生物质炉具怎么更高效、清洁化和便捷化,让老百姓愿意用。太阳能的核心是储能,特别是如何把夏天没有用的能量搬到冬天用,这是一个难点。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