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5 05:32点击:
东方网记者解敏12月4日报道:“中国需要自己的大洋钻探船,但国际科学合作不能单靠‘有钱’‘有船’,想要进入国际引领地位,我国还亟待在科学和管理层面快速提高。”今天大洋钻探50年报告会暨专著《大洋钻探50年》一书首发仪式举行。报告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等专家讲述了大洋钻探计划、我国参加大洋钻探计划以来的进展和南海大洋钻探有关情况,并就大洋钻探的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和应用等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介绍,大洋钻探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从1968年美国船只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开始,50年来大洋钻探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攀升,在全球各大洋已钻井3700余口,推动了地球科学的革命性进步。
1998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二十年来,通过参加这个计划,尤其在南海深海探索上,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尤为被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经过前后四次的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已经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目前航次后的分析工作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最快可能在明年公布相关研究结论。汪品先透露,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有望挑战国际学术界关于南海的形成原因的主流观点,进而为边缘海的演化机制开拓新的视角。
根据中国大洋钻探“三步走”战略目标已经确定:第一步,实现2至3个以我国为主的匹配性项目建议书航次;第二步,仿效欧洲,争取成为IODP(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又一个“平台提供者”;第三步,建造中国自己的大洋钻探船。如今,“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一步”已圆满完成。
目前全球的大洋钻探平台只有美国的“决心”号、日本的“地球”号和欧洲的“特定任务平台”,中国需要开发自己的海洋科技航母。但汪品先同时坦言,国际科学合作不能单靠“有钱”“有船”,想要进入国际合作的引领地位,必须在科学技术和运作能力上达到国际水平,我国还亟待在科学和管理层面快速提高。
汪品先透露,目前中国正积极争取2020年在上海召开准备全球大洋钻探未来科学计划(2024-2034)学术讨论会,与国际学术界共同制定的科学目标,并由此得出对世界第三条大洋钻探船的技术要求。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全球大洋钻探的核心国之一,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重要领导力量。
82岁的汪品先院士今年5月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他是迄今年龄最大的“深海勇士号”乘客,在1400米深海海底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观察研究和采样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