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2-10 04:00点击:
12月6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举行第15届体育节,孩子们在开幕式上进行文化表演。新华社发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教育述评①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的那个初冬,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将教育明确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脚印,或深或浅,或许只有认真走过的人,回头望去,才能体会彼时那一步的迈出何其珍贵。发轫于40年前的那场改革开放,开启了亿万国人理想和信念的宏大叙事,也在或深或浅的变革中,逐步找寻到教育之于个体成长、民族复兴的尊严与真谛。
历史不会忘记这两个时刻,2001年1月1日,我们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当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第二个10年,2011年11月,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
历史不会忘记这两个巨变: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中国实现了从一个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义务教育百年梦圆!从全面普及到公平均衡,从西部农村率先免费到全国城乡全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1亿多名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免费成为现实,中国创造奇迹!
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征程上,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当我们肩负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第一”的执着追求走向新时代时,回望过往岁月征程,优先发展,无疑是改革开放开启的这个宏伟时代的教育先声。
破冰:发展理念的深层次变革
中国是带着历史的重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
改革开放破冰之始,老百姓的日子不怎么好过。刚刚从百孔千疮中恢复过来的国家,不仅要快马加鞭搞建设,还要以不到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1/20的收入养活超过当时美国10倍的人口。
“一定程度上说,国家的改革开放始自教育领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杨银付如此判断。
1977年,恢复工作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首先选择以推翻“两个估计”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1977年,恢复已经中断了10年的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向外派遣留学生也随之恢复。仿佛一夕之间,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作为这一时期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方向的奠定者,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讲话,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
不可否认,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界。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职能”的论争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而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逐步促成了“教育既服务上层建筑,又服务生产力”“教育既促进社会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这些基本共识。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而这一认识,在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文件中有着鲜明的印记:“既要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又要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教育。搞‘四化’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而培养人才,就要靠教育。”
如果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当年邓小平把教育发展和改革纳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总体设计之中的集中体现,那么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无疑是新时期教育的真正起点。
如今看来,《决定》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相一致的新的教育方针,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决定着教育优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让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历届党代会的核心教育关键词。
在教育改革披荆斩棘的征途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老百姓仍面临短缺经济带来的多重担忧,但更多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这种焦虑中,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字字千钧!
短短14个字的表述,得来却那般不易。据当时参与《纲要》起草的工作人员回忆,在提“把教育摆在重要发展的战略位置”还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时,研讨小组内部就有不同看法。及至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就有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提出异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那其他领域怎么办,要不要优先发展?”
从“重要”到“优先”,两字之差,意义非凡。
国家统计局199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当年世界100名以后。虽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整体仍很落后,亟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于是,从1988年5月起,中共中央便决定研究起草一份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确保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5年后正式出台的《纲要》,成为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
所以,到1995年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一切是如此水到渠成。1998年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落下帷幕,“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中央已经决定成立国家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的路径便强势进入公众视野。
而今,言犹在耳,20年光阴倏忽而逝,科教兴国早已跨越时空,成为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中国未来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决策。
正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不到三分之一的世纪中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到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3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作为大国首脑,向世界作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庄严宣誓。
行动:教育面貌的全方位变化
1983年,教师节当天,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后来被简称“三个面向”的题词,第二天便通过媒体传遍全国,并写入了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现代化”“世界”“未来”这些富有感召力的字眼,为尚在改革中摸索前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教育优先发展的全新视野:以“现代化”概念为轴心,把“中国”和“世界”、“过去”和“未来”深度联结。
多年后,位于教育部北楼五层的“4%办公室”似乎已不在舆论的中心。但这个曾经沾染着理想化色彩的办公室,却真真切切见证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占比4%这一国家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的波澜壮阔。
不可否认,围绕4%这项政策目标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财政投入和管理体制改革,时间跨度近20年。
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性特征,决定了其内涵必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但无论如何,投入都是衡量教育优先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更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尺。
1980年,当19岁的支月英只身来到海拔近千米、距乡镇45公里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时,面对大山深处的学校,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由教师们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运上山的现实,她不曾想到,十几年后的一份文件,会为乡村教育带来怎样的曙光。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1993年,中央最终决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并把这一目标写入当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此,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拨款有了数量上的政策依据。
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2.46%,2005年占2.82%,2006年占3.01%,2011年占3.93%……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似乎没有哪一条曲线能比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走势如此牵动人心。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举国关注中颁布并实施。作为新千年中国教育的一次“世纪行动”,它不仅指明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以国家意志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让华夏民族对教育的初心重新萌动。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不到3个月,国务院将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为190项,分别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牵头,49个部门参与,逐项予以落实。
2012年,教育界等待20年之久的“教育支出占GDP的4%”这一目标终于实现!这一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计划3781亿元,地方预算教育支出17800亿元,总支出将超过2万亿元。
实现4%的风雨20年,是中国教育成长的20年,也是考验中国政府智慧和决心的20年,更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教育优先发展道路上开拓前进的20年。
重大政策与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往往以其强大的震撼力改变着一代人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伴随着决策效果逐渐浮出水面,开始在精神内核和行动方略上得到检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优先发展教育的道路,无疑有其独特的自信和坚守。
如何从“优先发展”到“促进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再到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一道更需要用智慧去证明的逻辑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在教育规划纲要的蓝图上,教育优先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的质的飞跃。
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完善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到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基本办学条件,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到推进教育简政放权……一锤锤掷地有声的改革举措,无一不是在教育优先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次探索、一次次突破。
成效不言自明。独立第三方对中国教育进行的评估显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总数为1.4亿,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未来:教育强国的内涵式发展
2015年3月16日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稳坐在白色沙发里的习近平对福斯特说。
而在当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以往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优先发展”的表述,被“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所取代。
教育优先发展过时了吗?此刻,习近平这句看似寻常的外交场合的表态,让很多人听出了悬石落地之音。
作为中国政府颁布的面向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20个字工作方针之首,“优先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理念到实践,已经成为了不言而喻的公式。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教育系统到全社会,这4个字犹如马力十足的引擎,牵引着大国教育,开向未来。这5年间,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的关键词,从“优先发展”到“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再到“促进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从“先”到“优”,词组的变迁,跨越沧海。
理念和实践的呼应关系,呈现的是特定经济社会下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构性状态,这也可能成为洞悉改革开放40年实质性教育发展的一方面维度。在当代中国这场极具广泛性与深刻性的改革开放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势不可挡。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祖国山乡的各个角落,让一群群知识青年为之欢呼雀跃: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一致选择。然而,当年的570万名考生中,仅有27万人得以走进大学校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高考时“100个人里只有4个人才能读到大学”的现实,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今天,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觉得,是改革开放让高等教育向越来越多的国人敞开了大门。
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改革开放,直接催生了中国的强劲崛起,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迅速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蓝图上,教育优先发展也不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代之以提高质量为前提的质的飞跃。优质与均衡,是衡量教育优先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却是同一归宿。
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完善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到改善贫困地区薄弱校基本办学条件,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到推进教育简政放权……中国教育的骨架正被这一锤锤掷地有声的改革举措夯得更加坚实。
从提高生均经费到改善教师待遇,从修缮中小学校舍到配置先进教学设施,一项项政府的宏大投入,正在悄然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崭新的校舍,热乎的午餐,温暖的暖气,漆绿的球场,中国教育每一次的阔步飞升,都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正是这一个个细节,深深地刻画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宏图大略。
40年,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若将其置于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百年历史中,这40年又显得那么非同寻常、耐人寻味。
其间,一代人在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痛苦转变中,承担起了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一代人在寻常人生轨迹与时代剧变的相互交织中,从襁褓走进学校,从学校步入社会,肩负起新的使命与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做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一条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之路在13亿中国人民的脚下铺展开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一席话,以历史的担当将优先发展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