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发布

更新时间:2019-03-02 08:28点击: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发布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发布(央广记者孙莹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过去当事人到法院打官司,总是要找关系打听,打听“哪个法官承办我的案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法院能不能帮我查到申请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法官们送达文书、查人找物,也要往返奔波、登门临柜。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这些困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庭审直播、网上查询……特别是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战中,一些法院已经实现了“掌上执行”“指尖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法治蓝皮书》),其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的重大变革格外引人关注。

  《法治蓝皮书》指出,目前,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查控主要采取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总对总”为主,以地方“点对点”为辅的查控模式。基本实现了执行查控方式的根本变革。截至2018年11月,全国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为5960万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3950亿元,查询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信息676万条,车辆4949万辆,证券1323亿股,船舶193万艘,网络资金258亿元。这组数据每天都在快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吕艳滨分析,特别是失信被执行人的黑名单制度在构建诚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艳滨说,最关键的是失信被执行人的黑名单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共享,比如国土、审批部门、金融部门等。这些部门拿到黑名单之后,在业务办理过程当中就可以有效发现这个当事人是失信的,那么会在审批环节、招投标环节、金融环节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有效的拦截,特别是限制高消费的措施,包括乘坐高铁、飞机出行都受到了限制,通过这种手段督促失信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债务,切实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前不久,南京鼓楼警方通报破获国内首例通过技术定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将开发“APP神探”定位软件的吴某,以及用该软件非法定位的其他9人抓获。这款非法的定位软件在两年间吸引了4000多名注册用户,其中不乏一些债权人。而实际上,依法提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才是正常的讨债方法。《法治蓝皮书》显示,公安网使用终端在最高法执行指挥大厅落户,能够查找到包括被执行人宾馆住宿信息在内的六大类关键信息。

  吕艳滨介绍说,最近几年为了解决查人找物难,特别是找人难的问题,最高法院以及各级法院依法和公安部门共享数据,依法对这些失信被执行人的住宿信息、住所地,甚至行踪,进行调查、固定。通过这些手段,有效的查到了很多被执行人,使他们难以逃避执行了。

  《法治蓝皮书》还显示,移动微法院正向我们走来,浙江省宁波中院政治部主任邹立群介绍:“移动微法院应该说是我们移动互联网加审判的最新成果,主动适应了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微信成为社会交往重要渠道的新形势,抓住了微信推出小程序的契机,具有可移动、用户体验好的特点,非常契合人们用手机上网办事的偏好,而且操作非常简单,易学易用!”

  吕艳滨进一步分析,现在很多法院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发了移动微执行的平台。法院干警在出外勤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接入到办案系统进行在线办案。这也方便了当事人。当事人通过微终端就可以查询到案件的办理流程、结果,使整个执行案件的办理过程对当事人来说更加透明。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