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泉州市保护利用历史建筑 传承城市记忆

更新时间:2019-12-10 19:01点击:

泉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宋元时期更是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地位,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市上下长期以来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围绕“找出来、亮出来、保下来、用起来”,积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传承泉州城市记忆,还原历史风貌,既能留住“乡愁”,也能留住“城愁”。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城市双修”试点,随着泉州“古城双修”试点工作的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找出来”,摸清历史建筑“家底”


2014年,泉州市全面启动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特别是开展官式大厝、骑楼、番仔厝、蚵壳厝、石头厝等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南建筑”普查,按程序申报或认定评级,纳入法定保护名录。2017年,泉州市在现有普查的基础上,继续部署完善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登记造册13491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并确定石崎街70号、41号等1199栋建筑为历史建筑,占全省已公布历史建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当前,泉州市正抓紧开展第二批历史建筑确认公布的现场核实工作,泉州市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根据历史建筑价值标准,在实地勘察普查、专家评审及多轮部门和公众征求意见后,现已确定公布历史建筑59栋,又将陆续公布300栋以上的历史建筑。


image.png

“亮出来”,开展历史建筑挂牌保护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精神,泉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福州古厝〉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研究专项和马上行动工作清单》、《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泉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历史建筑法定保护对象挂牌保护,亮出保护身份,向公众展示文化价值、文化魅力。


 同步推进第一批1199栋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内部主体结构、平面布局、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以及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截至目前,市中心区98栋历史建筑已抓紧挂牌工作,全面完成保护图则编制。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正抓紧辖区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及专家评审工作。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特色历史建筑,不仅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城市记忆、文化延续和精神依归,更是构成城市个性风貌的重要基础。接下来,这些建筑将挂上历史建筑保护牌,上面记载了历史建筑的所有信息以及保存的历史记忆。


“保下来”,强化历史建筑保护修缮


泉州市先后出台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专项保护条例,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先后开展了《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泉州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集中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设计。从增加绿地、盘活片区、保护水环境、提升街巷环境、保护民居建筑、利用古城厂房资源等方面,推出“一园、一区、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等“七个一”示范工程;实施金鱼巷、三朝巷、中山路示范段整治提升工程,同时分期分批分类修缮提升历史建筑等500多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累计修缮保护历史建筑293栋。


“用起来”,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积极引入新型业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优先延续居住功能,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试点。同时在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培育建成一批能够反映当地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示范区或公共活动空间。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活化古城工业遗存,对泉州美食城(原内燃机配件厂)、东亚之窗文创园(原机床厂)等闲置资源进行改造,打造领SHOW天地等一批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园,源和1916文创园获评“中国十大文创园”,古城文创区成为“网红”打卡点。按照“生活就是文化,社区就是园区”的要求,发动原住民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盘活了“西街宋宅”等房产物业,活化了“五店市”历史街区,实施了梧林传统村落等一批传统建筑保护发展项目。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石头厝”吸引当地年轻人开辟收藏品展示工坊,引入金钟潭冰雪大世界等文旅项目;永春县大羽村吸引台湾团队开设创意工坊、特色农业电商等项目;德化县佛岭村吸引入乡创客发展旅游民宿,现已完成改造福美堂、洋中堂等5座古厝改造。(林霖强)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