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科技带动农险步入服务乡村振兴新阶段

更新时间:2019-02-18 19:16点击:

  如果说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那么,2019年,该战略必将进入具体深化阶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重点包括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组建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以及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这些目标恰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升级的需求相契合,而科技新生力量的助力可将农业保险带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

  农险科技助推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农业发展集中度相对较低,农业机械化普及度不高,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体。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之一。业界认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应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风险管理需求齐头并进。以科技手段推动农业保险的现代化,是应对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路径。

  自2017年保险科技元年起,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就在逐步改变着保险行业的生态,各种创新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新技术渗透到保险业务流程与各类场景中。在农业保险领域,农险的经营管理水平正因为大数据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合理和高效。应用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业、农村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信息可为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提供参考。比如,通过关联分析掌握农产品价格形成并对产品价格走势做出预测和判断,进而提高保险费率与价格走势的匹配程度,帮助解决农险投保的逆向选择问题和超赔问题。

  除此之外,卫星遥感、无人机及手持终端设备已共同组成“空、天、地、星”立体化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卫星遥感的应用有助于进行大面积勘察监测;无人机的使用可在重灾区实现精确采样、手持设备到户精准核损,转变以往的“用腿理赔”模式,实现对灾情多层次、全覆盖的高效评估。

  借助科技使农险理赔更高效更精准

  在科技推动农险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精准承保理赔被看做是农业保险新技术应用的起点和关键点。

  由于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农业种植面积通常较广,突遭灾害天气给传统的人工勘察造成很大困难,比如工作量巨大、时效性不高,定损存在主观因素不精准等。若借助科技手段,则会使保险理赔变得更高效、精准。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险查勘定损时,许多勘察员只需手持安装APP专业小程序的手机,利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便可助其工作一臂之力。阳光保险是应用这项技术开展“按图承保、按图理赔”业务模式的公司之一。公司创新性开发的“3S承保理赔平台”内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每一个地块。工作人员在平台中,绘制出承保地块的形状,形成以村为单位的标的库管理,通过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同步各地块保单信息,实现按图承保。该平台还可自动计算电子地块面积,通过校对,对承保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的保单进行批改。

  如今,将“3S”技术用于农险承保的保险公司和试验区域越来越多。2018年,中国人保河南省分公司、平安保险分别建立了“空间标的数据库”,实现了承保大户的空间信息入库,完成了标的数据、图像的导出和成果处理工作。出险后,通过遥感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快速确定标的受灾损失程度,科学定位不同灾害等级的分布区域,提供可视化灾情分析图,再叠加投保地理信息数据,及时掌握理赔风险;中华财险从事“3S”技术应用和推广的联合实验室已在15个省市开展作物长势、旱情、洪涝、冰雹等相关遥感监测24次,监测范围覆盖面积超过5亿亩次。全国范围内,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海南省等都是基于“3S”技术农险产品的主要示范基地,覆盖作物面积至少在6417万亩以上。

  可以预见,以科技用于农险的精准理赔为起点,保险公司将在风险识别与区划、险种开发与产品完善、防灾防损与风险预警、风险分散机制与再保险方案设计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尝试。

  加速丰富农险种类及保障水平

  2007年至2018年间,我国农业保险品种逐渐增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农户数显著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72.65亿元;提供的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至3.46万亿元;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达200多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我国只有12年的农险发展走过了他国百年之路,在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从供给侧来看,农险产品品种仍然不能满足对农业风险的保障需求。尤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施行规模化的种植或养殖,倾向于承担较高的保费转嫁风险。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大多是“低保障、广覆盖”的成本保险,保障低“不解渴”。

  科技手段无疑加速了农险产品品种的创新以及保障水平层次的丰富。有研报指出,随着“空、天、地、星”立体化大数据的监测体系推动农业保险“实时灾害风险图谱”的建立,传统单一的基本风险保障正在加快向产量保险、收入保险、价格保险和指数保险等险种的转变。通过遥感手段将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即不以实际损失而是以区域平均产量、降雨量、气温、卫星遥感等参数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和赔付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保险中面临的各种违规问题。

  与此同时,农险的转型升级,需要针对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的生产特点、风险偏好态度及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设计保障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而被认为是最适合我国农险发展趋势的指数型保险,在大数据检测系统的运转下,诞生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标的制宜、因参保主体制宜、分级分档的农业保险品种,从而使农险种类更加适应不同参保主体的需要。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