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新媒体时代如何跑赢舆情 各地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更新时间:2019-01-07 05:05点击:

首届新闻发言人论坛在沪举行

  作为政府和企业形象代表的新闻发言人,如何更好地发声?新媒体时代又如何与舆情“赛跑”?11月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讲述新闻发言人背后的故事。

  舆情心中有数受众准确评估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完善,重大新闻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常态。2011年,各级党委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至此,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央企在内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不少新闻发言人都提到: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项制度”。新闻发言人是这项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像傅园慧这样看似‘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实际上经历了传播周期。”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看来,新闻舆论工作要达到理想效果,一定要有多层次报道、多渠道作用的周期。他认为,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有节奏、有力度,“新闻舆论工作关键要让人接受,发言人要做到随时对舆情心中有数,对受众变化有准确评估,根据这些情况对工作进行灵活调整。”

  热点敏感问题不妨“热处理”

  在新闻发言人看来,进入新媒体时代,对热点问题特别是敏感问题,“秘而不宣、少说多做”越来越难。“官方不说,媒体会报;中方不讲,外方会炒。”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说,要实现有力有效引导舆论,更需要发言人直面困难,坚持做到“热处理”。今年以来,美军太平洋司令妄称南海不属于中国、外媒炒作我在南沙部署雷达等热点敏感问题,国防部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最快回应不超过两小时”。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当年上任时,正是有关中石化等负面新闻集中爆发的当口。“当年我们是舆论‘重灾区’,每年媒体关注的55万条信息中,有42.6%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每天有639条是骂我们的。”吕大鹏说,“天价茅台”、“天价吊灯”等重大负面舆情事情令他们焦头烂额。

  “新闻发言人制度更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吕大鹏看来,它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影响。面对负面舆情,中国石化主动出击,新闻发言人走到台前,将信息公开透明。石化集团发动全系统企业开展“开门开放办企业”活动,“最近五年负面舆情出现‘五连跌’,去年降至8.7%,这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密不可分。”

  说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说

  作为新闻发言人,工作建立在“说”字之上,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看来,特别对民生领域新闻发言人而言,要想“说得好”,让新闻发布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基本的前提是工作“做得好”。

  民生领域的新闻发布,大多涉及到“人”,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李忠说,一个时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双轨制”问题备受关注,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统一,相关舆情热点逐渐平息,“如果不能扎实推进顺应时代要求、合乎民心民意的改革举措,很难想像能够做好民生领域的新闻舆论工作。”

  在一些地方,当热点敏感问题到来时,个别新闻发言人常和记者玩“躲猫猫”,干脆“不发声”。在专家们看来,说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说。新闻发言人选择不说,除了主观认识上的原因,还有客观因素。一位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说,新闻发言人如果很少参与重大政策制定,对一些具体情况不熟悉,在该发声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不发声”。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除了需要掌握新闻发布技巧,增强个人能力素质,更重要的是,对本领域的政策业务有深入了解,必要时可让他们参与重大政策制定,充分掌握信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新闻发言人因为一两句话失言被免职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看来,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进一步完善,需建立容错机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新闻发言人更多底气。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