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27 23:00点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水润民心——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成效观察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水润民心——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成效观察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张文静、胡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近年来,随着水利部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进,覆盖在全国广袤农村1100多万处的饮水工程,正通过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厂和密密麻麻的供水管网,向亿万群众输送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这是湖南溆浦县舒溶溪乡竹坡坳村新修的池塘(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白田田摄
水之润
当40多岁的苏海英第一次拧开水龙头时,从水管里喷出来的自来水溅了她一脸,她舔了舔,喊道“真甜”。
苏海英的家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找水源、修渠道,为了水,人们想尽办法。直到引洮工程的实施,她可以足不出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天革介绍,当时引洮一期工程建设正面临世界性技术难题,资金上也捉襟见肘。总书记的到来,给了工程建设者巨大的鼓舞和支持。2014年底,一期工程实现通水。到目前,工程受益人口已达到了225万人。
甘肃农村饮水安全正实现历史性转变,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8%,农村群众吃水处于可控状态。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贵州省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是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是台沙的穷根,相比于腰包瘪,台沙人更怕水缸干。
“说起水,就觉得肩背疼。”70岁的村民张才文回忆,20多年前取水要到3公里外的山泉眼用桶背,上山下山一趟下来,壮小伙也得走2个小时,每趟最多背50斤,背够一家人一天的水,至少要花6个小时。
在台沙工作了近30年、找水也找了近30年的村支书张明友曾无奈放言,“谁能找到水,村支书就谁来当”。
2018年底,台沙终于来水了。当年,贵州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其中就包括水城县投入900万元在台沙村修建山塘,配套建水厂。现在全村1075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我国已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这是9月2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里拍摄的人工养殖的螃蟹。 新华社发(贝赫 摄)
水之安
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我国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已经达到较安全水平。
自来水,滋润着买买提·阿不拉老人的心田。2018年10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生活了70余年的他终于告别了涝坝水和山泉水。
柯坪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40倍。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实地调查后给出了结论,柯坪县“境内无好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向南疆等贫困地区倾斜。总投资6.09亿元的柯坪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于2018年10月底完工,全面通水入户。
柯坪县城乡饮水管理站站长艾尼·阿布都热合曼说,目前全县饮用水水质已经达标,水量也符合设计目标。
新疆将解决22个深度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头号工程推进,从2018年至今年8月底,共解决了82万余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事关人民福祉。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浩日庆敖包嘎查,贫困户乌日金家狭小的厨房里,一台壁挂式净水器格外显眼。
这台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净水器,将自来水含氟量降低到安全范围内,使她摆脱了“高氟水”之苦。
内蒙古加快推进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正在终结“高氟水”等不安全饮用水对人们的影响。2018年以来,内蒙古投资4.96亿元解决了7.6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供水质量从差到好,农牧民也“苦尽甘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国已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水之悦
水,还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千年命题。
位于湖南西部大山里的溆浦县,千百年来饱受水患旱灾之苦,一些地方甚至因缺水致贫。时至今日,对于这个正在脱贫攻坚的贫困县来说,水依然是支撑扶贫产业的关键因素。
为了节水,多年前,溆浦县舒溶溪乡竹坡坳村实行“定时、定量”发水制度。
缺水,如烙印一般,印在了村支书杨祖易的身上。“水的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脱贫”。
于是,他带着村民掘井扩容,引水上山。他们在全村找到了80多个溶洞水源,通过电机抽上来后,引入每家每户,村里的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发展产业也有了底气。
这几年,杨祖易带领村民种植油茶、西瓜等经济作物,面积近3000亩,不少贫困户因此脱贫。
今年,在县级涉农整合资金支持下,村里又新修了山塘,缓解了旱季生产用水问题。山塘修好后,生产用水更有保障,村民们准备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预计每亩收入达到3000元至5000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至2018年底建成1100多万处供水工程,服务9.4亿农村人口,有力支撑了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迅猛发展。
他们因水脱贫,也因水而富。
51岁的那仁满达呼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在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腹地。他不仅是出了名的养牛大户,也是在沙漠里养蟹的“牛人”。
杭锦旗是黄河在内蒙古境内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长达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给沿岸地区带来了极高的灾害风险。
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介绍,为缓解凌汛压力、让库布其沙漠中有更多绿色,经过调研论证,2014年凌汛期,杭锦旗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显著地减轻了凌汛压力,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周边农牧民带来了收益。
去年,那仁满达呼还玩起了“跨界”,养起了螃蟹。“现在我家大个的螃蟹每斤能卖50元呢。”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确保到明年年底按照现行标准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兄弟姐妹喝着放心水,幸福奔小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参与记者:多蕾、潘德鑫、李志浩、勿日汗、白田田、朱文哲、贝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