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06 22:02点击: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黄南州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原则,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的调查摸底、挖掘申报、实施保护工程等工作,有效保护了村落布局、传统民居、风水古树和民俗物件,全州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黄南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规划引领,保护目标清晰明确。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保护原则和目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突出保护重点,进行具体设计,将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纳入规范化轨道。先后制定《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2006年-2010年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规划》《青海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同仁县年都乎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郭么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同仁县传统村落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州81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为黄南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先行,优势资源得到传承。依托特色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保护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抢救式保护本乡本土文化,使黄南古村落、古文化与新农村、新生活和谐共融、相得益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存状况,深入挖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印出版非遗普查成果4卷,建立州、县非遗数据库5个,登记非遗项目520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可移动文物9154件,积极申报昂拉千户院等7处、“热贡八大修行处”等16处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传习馆所,建成各类非遗传习中心47个,挂牌非遗示范户120户,在全国各地开设热贡艺术窗口200余家,形成集教学培训、创作生产、展示收藏、宣传研究等多功能非遗传习中心,成为保护传承、传播弘扬非遗的重要基地。
项目推进,昔日风貌逐渐重现。注重保持古建筑风貌和特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1.96亿元的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修缮项目和3.4亿元的隆务河城镇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文化休闲景观带工程,着力整治不符合历史和传统的建筑,有效改善古城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古迹街历史文化面貌和格局得到保护,古城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先后实施百企联百村、美丽乡村建设、两房改造、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特色村寨等项目建设,传统村落道路实现硬化、饮用水进村入户、村容村貌得到整治、环境卫生进一步美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同仁县立仓村荣获全国最美宜居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修缮保护,编制《隆务寺大经堂、文殊殿及郭么日寺小弥勒殿、活佛囊谦》等12处文物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对隆务寺、圆通寺、二郎庙等重大历史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古城的历史性得到有效延续。
文旅融合,经济社会效益初显。依托历史名城和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热贡文化的丰富内涵,“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热贡藏戏”等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积极创作《热贡神韵》《松赞干布》等一批优秀文艺剧目,赴国内外开展系列文化艺术交流和展演活动,宣传推介热贡文化的神奇魅力;编辑出版《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黄南藏戏》等系列丛书,成功拍摄《河曲马》《五彩神箭》《热贡六月会》等6部影视宣传片,民族风情歌舞集《热贡神韵》被文化部选定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实现我省国家级剧目零的突破;培育壮大唐卡、雕塑、堆绣、藏戏等特色文化产业,优化要素配置,开拓旅游市场,通过弘扬和传承热贡文化传统工艺、歌舞演艺、创办民俗文化之家等形式,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增加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同仁县扎毛乡牙什当村创办集体休闲接待中心2处,民宿40处,以传统工艺制作柏木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3处,举办徒步游、乡村游、自驾游等各类活动20余次,接待游客4000余人,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全州2018年文化旅游收入19.5亿元,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游客达360万人次,收入达5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