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更新时间:2019-02-22 15:04点击:

感谢大家对前两期《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的关注,樊志民老师系列讲座第三期来啦!
在解决了食物选择与食物烹调的问题之后,人类又开始了对饮食文化的探索与追求,以和为美、饮食有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小小的饮食文化透露出祖先的智慧。快来和樊志民老师领略祖先们的饮食文化吧!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食经文献与饮食理论
人类最初的饮食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其中并无多少文化成分。饮食文化是饮食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形而上层次的总结与升华,它标志着人类饮食活动摆脱原始状态而进入文明理性境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视为零散的、自发的、经验的科学与文化,低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其实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很早就出现了“知识的著作化”倾向,表现出较强的整体归纳、理论概括、科学总结特征。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独有的饮食文化特质逐步形成,并长期规范、指导、影响着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发展。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饮食生活方面的专题著作,这些饮馔类文献称为食经。这些论著一方面载录了当时饮食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宝库,是我们认识研究历史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珍贵史料。上古时代曾有《神农黄帝食禁》一书,此书早佚详情难知,然由“食禁”二字透露的信息或主要在于食物宜忌的斟别与选择。先秦时期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诸书,虽非饮食专著却涉及到不少饮食烹饪内容。如动植原料、饮食习俗、饮馔品种、饮食礼仪等。值得关注的是,秦统一前夕成书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可谓中国第一篇专论各地饮食名食、烹饪火侯、调味理论的学术论著。此后饮食著作大量涌现,《汉书·艺文志》记有《神农食经》七卷;《隋书·经籍志》记有相关食经十二种,七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记食经类著作五种,一百六十二卷。这些论著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间饮食文献情形。遗憾的是这些可贵的文献大多已经散佚,某些片段赖《齐民要术》得以存留,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著作。《齐民要术》第七、八、九卷专论农产品加工问题,徵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144条之多。《食经》作者可能是崔浩,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无考,有人认为乃《食馔次第法》省称。农产品加工内容约占《齐民要术》全书总量的1/3,有关食品加工、饮食方面有造曲、酿酒、作酱、制醋、豉法、齐法、脯腊法、羹霍法、炙法、饼法、飧法等烹饪之术不下三十种,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日本著名食物史专家蓧田统先生曾撰《近世食经考》一文,他认为“宋代与前代比较,汉人的势力明显的向南方扩展。但在日常的饮食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续”,近世化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地反应到厨房里面。南方饮食文化发展,大致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进了京菜(河南菜)与江浙菜之融汇。至明清时期南方饮食文化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以和为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西周末年,史伯对郑桓公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晏子“和如羹焉”的一段论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除了甘、酸、苦、辛、咸五味调和,还有有荤素之和、性味之和、时令之和,实际上是讲究食材的合理搭配。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饮食有节,“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考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不偏嗜,“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调节寒温,“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饮食不要像沸水那样灼热伤人,也不要像寒冰那样冷彻肺腑,寒温适中则有益于身体健康;用食平痾,“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烹饪与刀工技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在选料精、调理精、配伍精。“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河上公章句》:“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乱,治身烦则精散”。《庄子·养生主》写了庖丁解牛的故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而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成书于秦朝的《吕氏春秋本味》对烹饪的选料、加工、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是千百年来中国烹饪实践的理论指导性文献。饮食理论阐发。“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水作为重要的清洗用剂、烹调原料、传导介质,在烹饪中排在了首要的位置。鼎中之变,涉及用料、用火、用水、调味等,是为专门性技艺,需要认真体悟方能准确地把握。只有关注细节、调燮阴阳、顺应四时,才能达到至味的境界。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是对烹饪的基本要求,具有浓郁的辩证色彩。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士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随园食单》是作者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该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至今仍非常重大。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但它的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它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食礼的倡明
人类是兼具人性与动物性的生物,如果没有礼乐习俗道德法制对人类本能的制约,试想在饮食方面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这种原始状态的自然本能依次表现为:攻击性;野蛮性;排他性;无序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饥匈奴血”,既是文学夸张也是活生生的事实。鸿门宴上,大将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饮食的排他性在不谙世事的小孩身上表现尤为明显。由攻击性、野蛮性、排他性必然导致饮食的无序性。饮食礼乐的倡明,有利于约束、调整人们的饮食心态与行为。三代(尤其是周王朝)时期以农业文化为基础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乐文明。《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体现了食礼在诸礼中的本源性地位。因为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最具有动物性特征。如果没有约束调整,很容易出问题。礼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礼的作用是辩异、区别,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层次为“等”。礼就是要标明等差,使各等之人按适合自己的礼数去行动、生活。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维护天下安定的根本途径。中国礼俗的准则是中庸,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要合乎一定的“度”,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在饮食方面如果长幼无序、贵贱无别,则侵陵不休、争端不止。唯有敬让、自尊,方有利于营造聚食合会的融洽氛围。礼的主旨在于区别,过分强调森严的礼节不利于饮食过程中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于是有乐的补充、助兴,以增强饮食的亲合、凝聚作用。《乐记》曰:“乐统同,礼辨异”;《荀子·儒效》“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音乐歌舞是“乐”的外在表现;由此而得到的愉悦欢快则是宴乐之目的。古人十分重视饮食氛围,《礼记·曲礼》有“当食不叹”的规定,刘向《说苑·贵游》“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也”。三代形成的饮食礼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与优良传统之一,应该予以继承发扬。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饮,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嚺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毋嘬炙。…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说的是饮宴场合要注意谦让,不可自顾自己吃饱。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手的卫生。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大口囫囵地吞下,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客人如果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不会烹调。客人如果喝肉酱,主人就要道歉,说由于家贫以至于备办的食物不够吃。湿软的肉可以用齿咬断,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齿咬断,就须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块。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樊老师主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啦!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课程在线开课时间为2018年12月28日—2019年2月28日,每周更新2讲。
课程地址:

以和为美、饮食有节|《中华饮食与农业文明》第三期

为了2019年能给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与服务,小西设计了一套官微粉丝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欢迎各位小伙伴动动手指填一下问卷哦!
相关阅读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作者:樊志民
插图:张博洋
王婧涵
网络编辑:景丽潇
闫珅
责任编辑:王婷
终审:郭建东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