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8-01 14:01点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自出梅以来,安徽省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昨天,宿州市高温日数已经达到了23天,合肥市也是连续第13天迎来高温天气。每天气象台预报的气温为何和市民的真实感受并不一样?每天的最高温度是怎么来的?7月31日,记者跟随合肥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探究每天的气象数据出炉的前前后后,并倾听专业人员解答气温数据和市民的真实感受为何并不一致。
数据:
宿州市出现23个高温日
来自安徽省气象台的统计数据表明,入汛以来全省平均气温总体偏高。从地域分布特点来看,呈北高南低分布,其中淮河以北中西部显著偏高1.0℃~1.6℃;出梅以来全省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异常偏高2.5℃、3.1℃和1.8℃;极端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7.0℃。
江淮之间西南部、沿江江南西部地区出现的高温日数不足10天,其他地区普遍超过10天,其中淮河以北15天以上,最多的是宿州市达到了23天。昨天,合肥市迎来今年第十三个高温日。出梅以来我省持续出现高温,高温范围广。7月20日有18个县(市)出现高温,随后高温范围迅速扩大,26日~29日连续4天70个以上县(市)最高气温超过35.0℃,且分别有29个、35个、40个和40个县(市)超过37.0℃。
科普:
这些温度数据怎么来的?
那么,这些气温数据是怎么来的呢?7月31日,记者在合肥市气象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合肥市三十岗的合肥市气象站一探究竟。在合肥市气象站观测场地,立着一个百叶箱,每天的气温数据就来自这里。
合肥气象站副站长胡森林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靠气象观测员打开百叶箱记录气温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都实现了自动化,需要人工记录和干预的已经非常少了。胡森林打开百叶箱,里面有两组分别记录实时气温和湿度的仪器,一组负责记录,另一组是备用。它们会每分钟自动记下数据,然后传输到中心机房的电脑进行汇总处理。胡森林介绍,这些数据就是我们每天天气预报的原始数据。
胡森林告诉记者,尽管实现了现代化,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较以前有所降低,但是责任一点也不轻。“按照规定,值班的工作人员每隔三个小时要到观测场地看看有没有异常情况。”
解释:
为何感觉和预报有差异?
炎炎酷暑,高温难耐。每年到这个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明明感觉已经有40度了,气象台为什么只预报三十几度?”
胡森林解释,按照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百叶箱必须离地1.5米,下面有草坪、周围没有高大建筑或者树木遮挡。这样测出的温度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可以用于国际数据交换。
而人所处的环境则相对复杂,因为受到气压、湿度、风速、辐射、日照等影响,因此感受到的体感温度高于气象台发布的温度也是正常的。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对冷热的耐受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感知的冷热,基本都是自己置身其中的直观感受,所以结果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异。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