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7-05 09:03点击:
业内人士指出,有些生鲜谣言毫无事实依据和基本的科学逻辑,有些看似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却对事实“移花接木”,或把个体问题演绎成普遍性问题。看似不起眼的谣言,经过社交网络平台四处传播,对整个生鲜产业造成损害,让生鲜产业陷入“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尴尬境地。
“我认为,谣言给消费者心理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行业的经济损失。消费者的信心一旦丧失,受影响的是对行业的信任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个损失不可估量。”陈君石表示。
钟凯也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一路向好,但是很多老百姓还会有“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吃”的感觉,这就是来自谣言泛滥造成的误解。谣言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政府公信力的损失,经过连锁效应,最终成本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舌尖焦虑”不再来?辟谣、科普、共治一个不能少
如何让老百姓告别“舌尖上的焦虑”?陈君石指出,从根本上减少谣言,不能仅靠不断的辟谣,也要寄希望于老百姓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
陈君石指出:“老百姓容易被谣言误导,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领域信息的不对称。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把科学家、媒体和企业都纳入其中,及时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填补信息真空地带,及时满足公众的需求。”
钟凯也表示,治理舌尖谣言,首先需要传播科学的声音,减少公众误解,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要致力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主动公布的姿态,接受社会监督,这有助于重建公众信心。”
钟凯还指出,有关部门应从法律上、政策上健全机制,让造谣者能够受到惩戒。“不能说造了谣被抓住了,道个歉就没事了,要建立法律机制,让说话的人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强调,食药监总局加大了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此前“塑料紫菜”等涉谣者已得到严惩。她表示,食药监总局将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共同织密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记者姜辰蓉、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