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9-15 10:03点击:
“谁先下站谁就输。”是海淀高校区内广为流传的一条潜规则。北京地铁四号线上,由魏公村至圆明园的六七个地铁站之间,围绕着数十所知名大学。然而每一个坐四号线的学生,都是在攀爬一条鄙视之路:越是所谓学习中的战斗机,便越可以一路向北勇往直前。
“谁先下站谁就输。”是海淀高校区内广为流传的一条潜规则。
北京地铁四号线上,由魏公村至圆明园的六七个地铁站之间,围绕着数十所知名大学。然而每一个坐四号线的学生,都是在攀爬一条鄙视之路:越是所谓学习中的战斗机,便越可以一路向北勇往直前。
高校分布图
最先在魏公村下车的,是盛产翻译的北外和少数民族人才济济的民大。这些学校连同不远处的盛产教师的北师大和盛产码农的北邮,因为专注出产专业技术人才而吃亏,算是学魔级别,是最早告别四号线的那一拨。紧接着在海淀黄庄附近下车的是学霸级别,属于盛产体制内人才的人大。最后下车的人则属于清华和北大。两所学校一个盛产科学家,一个盛产哲学家和诗人,眼光超越了一般国界和常规认知,放眼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上,是名副其实的“God of Learning”。
但在食堂这件事情上,鄙视链却是反向的。
学神级别的清华人对世俗的衣食住行要求不高。不少清华男秉持着遗传自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艰苦朴素,崇尚昔日的荣光,在吃上比较守旧。如果你问十个清华人,清华里到底什么最好吃?得到的只有一种答案:清华自制的酸奶与冰淇淋。它们廉价,包装简陋,尝起来并不如光明和八喜,仅仅是因为存在历史比较悠久——是的,几年内,清华人先后失去了西门的烤翅、深夜的小桥烧烤以及8元一斤的枣糕,只有清华牌酸奶和冰淇淋留存至今,成为了昔日荣光的代表,唯一的精神食粮。
▲ ”清华牌酸奶“,1.8元/袋。
对于清华人来讲这是有仪式感的:清华新生入学必须要喝清华牌酸奶,吃清华牌冰淇淋,灵魂会受到洗涤,方能成为真正的清华人。清华牌与其说口味不如说它的精神价值,一种身份鉴定与认同象征:清华牌必须要通过校园卡购买,非清华人士若没有清华人的认同是吃不到的。
▲ ”清华牌冰淇淋“,1.5元/个。
同为世界名校,隔壁的北大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清华素来纪律严明,人人都是学校的一颗螺丝钉,群心所向,才能使清华牌成为唯一不二的精神食粮。而北大人则无组织无纪律,行为涣散。如果你问十个北大人,北大里什么最好吃?可能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松林的包子、原康博思的鸡腿饭、农园的瓦罐汤和麻辣香锅……北大人不在乎是否能找出一个公认的“北大牌”,他们把自己对食物的偏好无常当作一种诗性的自由,觉得要拿得出手的必须是气质上有点风雅但气势上足够蛮横的肉菜,而且得有来头——比如燕南地下食堂震堂之宝酒香坛肉,传闻是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高炳义为北大学生做的定制菜。
▲ ”燕南地下食堂酒香坛肉“,3.5元/块。
▲ 高炳义(左)指导厨师做菜,中间那一盘就是酒香坛肉。
© 人人网
不得不承认它比起酸奶和冰淇淋确实更能称得上一道菜,虽然时隔多年,酒香、肉香都打了折扣。但北大人的菜只需要也只会与自己的邻居作比较,凭着这一点北大人觉得自己比清华人更会吃,在邻居面前始终保持着落魄贵族的高傲姿态,尽管他们一听说清华食堂同时卖甜豆花和咸豆花就在心里面嫉妒得发疯(北大只卖咸豆花)。
对于两校食堂的小打小闹,人大从不屑于参加。因为人大人知道不管是廉价冰淇淋还是卖相不佳放铁盘里的肥肉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在吃这件事上,人大人有一种很高的政治觉悟。
1958西餐厅
人大的1958西餐厅是高校内首家对外经营的西餐厅,主打正宗的俄式法式餐点。1958在散发着一股含蓄的旧苏联土豪气,欧式吊灯、豪华壁炉、印花墙纸与人均一二百的价格,还提供奶酪和深海鱼子酱,把简朴的清华与散漫的北大震得哑口无言。
▲ ”1958西餐厅内部“
▲ 1958西餐厅的特色菜之红菜汤(18元/份)与松露奶油蘑菇汤(30元/份)。
尽管清华北大也有一些对外餐厅,起着类似红辣子梦桃源一类土气的名字,但1958从就餐环境和用餐价格上给人一种威压,给人大人赚足了面子,尽管人大学生走进去可能只是抱着电脑点一杯格瓦斯。
然而再贵的西餐,口碑上都比不过魏公村就下站的中央民大。
民大养活了周围分布的好几个大学。北师大以重口味著称的学五,北邮以清淡闻名的楼上楼,但在包罗万象变化多端的民大食堂面前,都黯然失色。清华没有全北京最好喝的酸奶,北大没有全北京最好吃的酒香坛肉,人大也算不上北京最优质的西餐厅,但民大却有全北京最大的清真食堂,卖着最全的清真菜。
© 图片来自民大自立自强联合会
民大的厉害就在于,尽管你可能来自一个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民族,在民大都会受到重视,找到属于自己家乡的菜和一份宾至如归的归属感。一般人只知道清真餐厅卖牛肉拉面和羊肉串,但民大人知道穆斯林也有差别,云南穆斯林爱吃牛肉米线,四川穆斯林喜欢清真麻辣烫,西北穆斯林要吃风味浓厚的羊汤。民大的胜利不是靠两校之争,不是靠价格的威压,清华人注重昔日的荣光,北大人看重典故与风雅,人大人在意形式和排场,民大的格局和胸怀是在吃这件事上达到民族融合,给予每个人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尊重和平等的存在感,是一种博爱式的包容。
另外还有个学校不在四号线上,也从不参与四号线高校鄙视链之争,那就是中国农业大学。
农大不在乎四号线上的哪个学校、哪家食堂好不好吃。当全北京高校的人都在忙着寻找最优质的大米、最优质的蔬菜、最新鲜的食材,农大人则从容不迫地利用地理和技术优势——
自己种
当清华人、北大人、人大人和民大人绞尽脑汁地在贫瘠的北京犄角旮旯搜寻优质食材,因为食材短缺就喝不到新鲜酸奶,做不出大块酒香坛肉,吃不到正宗红菜汤和新疆烤馕,农大人则在绞尽脑汁的考虑如何为全北京高校培育更优质的食材和更更优质的食材。
农大食堂
更重要的是农大人在学校里能够享受到的上帝般的待遇:要想吃什么,就有了什么。
▲ 农大公主楼的各式自助糕点——由农大人发明的”小黄鸭“。
© 图片由农大同学HX.钦定提供
学校里广为流传的是“松鼠鳜鱼”的故事。当年一同学因为思念家乡的这道名菜,便对着校长信箱诚心许愿,没过多久就收到该校大厨发来的信息,请他去食堂吃松鼠鳜鱼。这个版本的前半部分很像《世说新语》里那个思念莼菜羹鲈鱼脍的张季鹰,不同的是张季鹰为美食辞官返乡,而农大的松鼠鳜鱼一直流传至今。
▲ 农大松鼠鳜鱼,8元/份。
© 图片由农大同学HX.钦定提供
可以说在吃食堂这件事上,农大人是幸运的,一直站在某种上帝的视角。尽管农大有着让全海淀高校都羡慕的别人家的食堂,随时能吃上贡品般的新鲜蔬菜,公主楼的几百种瓜果和花样点心并且拥有着能使愿望成真的魔法校长信箱,但神奇的是,他们当中却有不少人,也曾立志要进入西边不远处的清华——希望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得到他们的群体认可并与他们一同继承过去的荣光——哪怕以后的零食只能是廉价酸奶和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