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3 22:01点击:
网红“小大董”餐厅新年第一天被查,结果尴尬了:刀具消毒不力,台账存疑……回望过去一年,无论是法润面包的过期面粉事件,还是一点点奶茶的蟑螂事件,又或者米其林上海指南无意中揭开的“一星饭店”无证经营事件,网红餐饮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也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考题。
网红餐饮的两大特征,一是一夜爆红,二是大排长龙。这和网红餐饮的营销模式不无关联。店家一般通过点评网站、美食节目、微博、微信等网络和社交平台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靠粉丝群开展定向营销。网红餐饮在网络媒体上几何级扩散的品牌效应,使其消费人数在短时间内爆炸式增长,加上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的参与,商家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对食品安全的把控更难;网红餐饮在短期内利用粉丝效应大规模积聚资金,这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部分网红餐饮选择增开分店,又涉及新员工的培训和餐饮品质的保持。网红餐饮在红过一阵以后销声匿迹,或者人气大不如前,又或者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网黑”,都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现象。
创造高品质生活,“富于创造是我们的实践要求”。网红餐饮不同于传统餐饮的营销模式要求我们“精细极致”,拿出创新精神、创新办法,结合网络大数据实行更加精细的管理模式。可喜的是,上海针对网红餐饮监管推出的一些新举措已开始收到实效。比如,尝试在重点区域设置App实时监控的探头,通过消费点评网站、网络送餐平台数据建立网红店重点监管名单并且实时更新等。但从总体上看,被动处理应对难、恶意营销取证难、百姓参与监督难的治理困境依然存在。对此,监管部门可以“借力打力”,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一方面,以食品安全部门为主导,联合网管部门,确立网红营销的快速巡视和管控手段,包括定期监测点评网站的点评动态以及建立人气热度分级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公开网红餐饮食品安全查验信息,形成舆论监督。此外,传统餐饮“食客—店家”的消费结构已然发生变化,重视媒体宣传的网红餐饮营销形成了“消费者—宣传媒体—餐饮经营者”的营销链条。美食节目、网络直播、微信美食公众号等纷纷为网红餐饮集聚流量。自媒体时代,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上动辄“鲜得来眉毛落脱”的美食推介,点缀了上海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但也应该受到更多约束和监督。
网红店给吃货们带来美味的同时,也给上海的街头小巷增添了几分趣味。一些传统的特色餐饮店,通过社交媒体成为新晋网红,比如一度被各大微信公众号转载推送的“魔都网红老字号”,为上海老饭店、德大西餐社等老饭店做了一波宣传,类似的还有上海街头的各类特色面馆、馄饨店等,十几年的人气老店借助社交媒体成为美食焦点,也吸引了年轻人纷纷“打卡签到”。
“网红餐饮”只是一个现象。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关部门需要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监管,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而网红店经营者,也要用诚心和良心做出让食客放心的“人间至味”,如此才能打造名副其实、长久经营的上海优质餐饮品牌。(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