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07 20:00点击:
长相像青团口感迥相异 甜麦塌饼,不一样的“清明团子”
钱江晚报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高晓玲 文/摄
甜麦塌饼
越来越难找的“棉线头”。
自打退休,杭州余杭的高秋霞从镇上搬回村里。每年清明,她都组织村里小姐妹一起去采一种野草。这种草是制作本地清明时令小吃“甜麦塌饼”的重要食材,当地人管它叫“棉线头”,学名鼠麴草(又名鼠曲草)。
一般我们吃的青团,和甜麦塌饼长相雷同,但两者口感迥异。吃过塌饼的小伙伴会惊叹:这是我吃到过的最好吃的“清明团子”。
不过在杭州,甜麦塌饼只在余杭运河街道博陆片区的村庄和集镇以及接壤的桐乡一带流行。
不过今年,高阿姨和小姐妹有点犯难,因为周边野地里“棉线头”告急,很难找到这种野草的踪迹。
“棉线头”到底有多难找?清明小长假里,钱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一番。
田埂边翻找半小时
终于翻出一株“棉线头”
驱车赶到余杭运河街道新宇村,记者本打算和高秋霞阿姨一起去采草,没想到,扑了个空。
“附近地里‘棉线头’太少,我妈和高阿姨一早骑电瓶车去德清找草了,去晚了来不及做。”留守的邻居姑娘小奚也认得这草,她提议我们去附近野地找找看。
沿着村道我们来到小河边,地里的油菜花、蚕豆花开得正旺。田埂边、马路旁有些野草丛生的地方,钱报记者跟着小奚从这里开始寻找。
村道南面一片沿河的田地,地势比较低洼,这里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我和小奚猫着腰,在这片地里翻了15分钟,一棵“棉线头”也没发现。
“这种草长起来都是一丛丛的,可能这边地方不对,换个地方再找吧。”
穿过马路,我和小奚沿着高耸的田埂开始寻觅。河边的土坡上,种地和钓鱼的人经常走,植被被踩得有些稀疏,我们翻了半天没有发现。
田的东面有一面围墙,靠墙的地方地势很高,蚕豆花开得热闹,地下野草茂密。我们穿过一片茶花地,开始扒蚕豆地边上的野草。
10分钟后,小奚发现了第一株“棉线头”。它小小的,只有几厘米高,头上顶着一簇黄色花蕾,叶片有棉絮般的白色纤维覆盖,这就是“鼠麴草”。
“终于找到了,不过,这株太老,顶花苞的不能用,必须要采没有花苞的嫩头。”
小奚继续在这块地翻找,第二株、第三株也找到了,而且是理想的没有花苞的嫩头,掐下嫩头带回去做饼。
接下来,我们翻遍整片草地,再也没多找出一株“棉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