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鱼翅与花椒》作者:“各国美食的交流、碰撞会非常有趣”

更新时间:2019-05-15 03:43点击:

  每月一篇中国美食评论、每年两次以上中国行、每四年一本中国美食书籍出版……作为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奖烹饪写作大奖的作者,扶霞·邓洛普与中国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前夕,扶霞·邓洛普再次来到中国,食美寻香,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视频采访。

  “我这次到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拍下餐桌上香味四溢的“川式豆花配鸡心菜”,这位棕发碧眼的美女作家感叹,与《鱼翅与花椒》中所述她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相比,中国“变化大的不得了”,每一次来都会有新收获。

  扶霞·邓洛普不仅对中国各类菜系如数家珍,还能亲自操刀烹饪鸡豆花等四川名菜。这一切,要从1994年扶霞·邓洛普来到四川大学求学说起。

资料图:川菜“四川宜宾宴”。杨艳敏 摄

资料图:川菜“四川宜宾宴”。杨艳敏 摄

  “申请来中国成都留学,而不是北京、上海这样外国人聚集的大城市,是因为我知道川菜特别有名。”扶霞·邓洛普回忆说,当时成都街头很难买到好的奶酪、巧克力,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不过百余人,但这些都难挡自己学习厨艺、品尝地道川菜的热情。

  在四川求学一年多,扶霞·邓洛普走遍成都大街小巷寻找民间小吃,在菜市场看宰杀活鸡,吃脑花品兔肉,还前往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龙抄手店拜师学艺。这段经历被她写入《鱼翅与花椒》,于2008年在英国出版后广为流传。

  扶霞·邓洛普说,之所以将书名取为《鱼翅与花椒》,是因为在西方人看来鱼翅是一种神秘的食材,而花椒是麻辣川菜的特色,“鱼翅与花椒”合在一起,代表着中国美食的神秘与有趣。

  “现在英国最小的城镇也有中餐馆,许多英国家庭都有一口中华炒锅,伦敦街头更是各种档次、各种菜系的中餐厅都有。”扶霞·邓洛普说,《鱼翅与花椒》在欧美出版前,中国美食对西方人而言仍有一定神秘色彩,如今来中国旅游、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中国美食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虽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回到英国定居,但扶霞·邓洛普的寻味中国之旅并未结束。她保持了每年最少来中国两次的频率,湖南韶山红烧肉、香港豉汁蒸凤爪、扬州狮子头皆成其笔下“主角”,成都更被她称为“家乡”。

  《鱼翅与花椒》中译本于2018年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不少读者被扶霞·邓洛普笔下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食与市井民风吸引。

  “成都的城市发展速度特别快,各个国家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但我在川大求学时吃过的一些老店已经不在了。”扶霞·邓洛普遗憾地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才是川菜,不希望看到经典川菜失传,更不希望让大家误解川菜只有麻辣。

  扶霞·邓洛普时常会制作一些中西合璧的美食,如用中国饺子的方式包圣诞派,或制作英式早餐时将火腿换成四川腊肉。她说,自己会关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亚洲各国美食的交流、碰撞,“因为这会非常有趣”。

  “国际间的交流会推动美食发展,这从墨西哥的辣椒传入四川,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元素便能看出。”在扶霞·邓洛普看来,用开放的态度包容、吸纳新的事物,同时也不能忘记自我本色,美食如此,文化亦如是。(完)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