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8-02 13:20点击:
新华社济南8月1日电 题:脱贫路上的科技拓荒者——追记山东莱芜“蔬菜大王”陈明利
新华社记者王子辰
陈明利——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设先行者,带动3万多个蔬菜大棚在鲁中大地拔地而起;测土配方施肥开拓者,十余年间跑遍莱芜为群众改良土地;农民合作社的领路人,创办发展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6年10月17日,第三个国家扶贫日,陈明利因病离世。如今,这位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安息在合作社的一角,守望着奋斗一生的蔬菜事业……
脱贫共富的领头雁
2015年,全国上下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此时的陈明利刚完成胃癌晚期的化疗。他主动跑到莱芜市莱城区高庄街道办事处,要求与邵家庄、石湾子、赵家峪“结对子”,包下整个街道的省定贫困村。
陈明利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是因为他曾把一个小合作社发展为拥有300多亩基地,并且辐射带动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农户的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07年,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时,社员只有56户,共出资12.6万元。经过4年发展,合作社社员就达到217户,入社股金增长到631万元,年销售收入由200万增加到700万,年年实现分红,社员亩均增收1万多元,累计发放工资1087万元。
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陈明利说,能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算真本事。作为理事长,他本可按股金比例拿合作社分红的“大头”,但却选择了更有利于社员的分配方式。
莱城区农业局副局长陈官增说,很多人都会认为陈明利很有钱,但他没有在城里买一套房子。为了治病,2016年6月第二次手术后,他就把自己的旧村改造楼房卖掉了。
在化疗和手术期间,陈明利还一头扎进结了对子的邵家庄,设计了“大棚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扶贫路子,绘制了大棚建设图纸。在他逝世后的第75天,邵家庄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破土动工。
农业科技的普及者
陈明利家乡的土地,大多是砂石比土壤多、荒草比庄稼旺。在他看来,“治贫先治地,要想拔穷根、治穷窝,先得让地‘富’起来”。
无论是用大棚“造新地”,还是测土配方施肥“改旧地”,陈明利都边种植、边记录、边实践,不仅靠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还成为莱芜市农艺师。
1991年,陈明利“尝鲜”莱芜市第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在两年后成为“万元户”。2000年,陈明利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报道,就自掏腰包让三弟到北京学习,并在2001年又投资1.1万元购买设备,成立化验室免费为农户检测土壤,推广配方施肥。
由于传统大棚背面遮阴,阴面的空地常年闲置,陈明利就在阴面建棚,栽植油菜、菠菜、香菜等喜阴蔬菜,在山东省首创“阴阳棚”,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目前,莱芜全市阴阳棚数量已上千个。
18年里,陈明利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良种44个,累计21.8万亩;黄瓜、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80余个,累计12.6万亩;成立植物医院,植物保护面积12万亩以上。这些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覆盖了十几个乡镇,20多万人口。在他的带动下,莱芜精细菜种植面积翻了3番,2000多户村民靠种植蔬菜摆脱贫困。
坚韧不拔的拓荒人
生命进入倒计时,陈明利找来社员小组长叮嘱:“我在也好、不在也好,你们一定要把地种好,把菜管好!”他还找来曹家庄村支部书记吕昌华,请求把自己的骨灰葬在村公墓里靠近合作社基地的地方——这样以后就能天天看到蔬菜基地了。
生前,陈明利在田间地头的时间就远多于和亲人团聚的时光。他的相册里有的只是和蔬菜、社员、菜农们在一起的工作照,却没有一张圆满的“全家福”,这成为家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熟悉他的人说,从自己种菜卖菜致富到带领乡亲脱贫,从成立蔬菜合作社到辐射周边乡村,都得益于陈明利吃苦耐劳、勇敢担当、敢为人先的干劲。
“只要不怕吃苦,不服输,黄土地里一定能生出金。”陈明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诊断出胃癌后的两年里,他先后经历两次大手术、六次化疗,但在这期间,只要不住院,他仍日夜泡在蔬菜基地,安排大小事务。患病后的他,像是在和时间赛跑一样,总怕有事干不完,也总怕时间不够用。
2016年10月17日,陈明利匆匆走完了不到50岁的生命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