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8-11 10:21点击:
如果将资本比作血液,那么实体产业就是躯干,金融中心则为心脏,源源不断地把血液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支撑其运行和发展。全国视野下,已有华东的上海和华南的深圳两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西部的成都、中部的武汉等区域金融中心也逐渐成型。
从时间到空间,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新一线城市发展的题中之意。其中有何规律可循?争先发展中,应强调竞争还是合作?新一线城市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契机?
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民生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
●发展金融要因地制宜
NBD:“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期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三项任务之一。请问金融应该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管清友:金融与实体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金融也会反过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服务具体的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等来实现,对城市来说同样如此,借助不同的金融业态来实现。
金融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意义非常大,特别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看一个城市,无非是关注GDP总量、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指标。而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支撑城市产业发展,以不同形式、业态的金融,服务于当地企业、产业和居民,最终也会体现在城市对应的宏观指标上。除了宏观指标,还会表现在基础设施等社会指标上。例如,城市中有很多重大的基础设施需要金融机构来支持,像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用PPP模式,通过相关金融机构的引入来实现较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
NBD:对于全国多个城市提出的建设功能、大小不一的区域金融中心,您怎么看?这种趋势对于全国经济、金融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
管清友:我认为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要建立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中心。首先,不同区域对金融的需求存在着差异。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言,企业和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较高,金融服务的层级也相对较高端,而有些区域,在利用金融、资本的手段上还不太娴熟。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金融层次也就相应不同,金融机构就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来提供服务;其次,发展金融要因地制宜,一哄而上肯定行不通。除上海、香港等金融中心外,金融服务一般要依托本地产业,产业和实体经济是基础,有的地方实体产业发展还远不足以支撑金融服务。
这几年全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正积极推进,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服务的提供,企业和产业充分利用资本金融工具投、融资,实现产业链的扩展、升级等方面。比如说很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引入高端的装备、流水线,或者通过并购的形式完善了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等。
NBD:曾有人把资本比喻为经济的血液,产业为躯干,金融中心则是心脏。那么在您看来,在全国范围内,应该培育多少个这样的“心脏”?
管清友:具体多少数量这个很难一概而论,因为金融中心的建立实际上是与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相匹配的,这与世界顶级的金融中心如伦敦、香港不同,因为它们是服务全世界的金融中心,而区域金融中心则主要辐射本区域,所以本区域的实体经济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四大要素
NBD: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您如何看待其中的竞合关系?
管清友:金融与实体的发展不同,资本是跨区流动的,资金是跨区融通的,所以,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很难用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去界定。因此,区域之间的金融合作显得非常必要,我觉得应该更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NBD:全国乃至全球,有没有好的金融中心建设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
管清友:有三个例子值得我们参考。第一是我国杭州,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兴起,带动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拓展了金融的外延,带有创新性;第二是迪拜。迪拜的发展实际上在于欧亚之间大量的转口贸易,使之成为一个服务于转口贸易的金融中心。第三个是新加坡,新加坡服务于大量海上贸易、转口贸易,所以新加坡金融业态的发展也很有特点。这些例子说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服务于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定要把西部的成都一步建设成香港,这不现实。
NBD: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已将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纳入发展规划之中,您对哪座城市比较看好?
管清友:我认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产业基础比较好;第二,金融资本意识比较强。首先,成都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因为成都不仅产业基础好,而且思想比较解放,特别是最近在人才吸引方面较为引人关注;其次,杭州未来在新金融业、新金融服务方面大有弯道超车之势,或者说有可能是未来新金融业态的中心城市。这几年我看到成都、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发展金融都各有特点,未来这些城市在金融业的发展上在新一线城市里可能会比较领先。
NBD:就中国西部而言,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您认为有哪些不可或缺的条件或要素?
管清友:总体有四大要素:原始资本、产业基础、人才和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制方面,通过最市场化、最有效的机制把资本和人结合起来,能够把各个金融业态做起来,并不断拓展、完善。我们过去几年的经验发现,如果有合适的机制、人才,大的环境配合的话,可能3~5年内,金融业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在人才方面,成都做得很好,我们最近都在讨论成都的产业新政,人才政策非常宽松。
●成都可争取成为金融科技前沿城市
NBD:在去年底举办的“新一线城市研讨会”上,您曾提出成都、西安等四座城市有望成为准(新)一线城市,是否意味着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呢?
管清友:我认为这些城市在金融业态发展上的空间比较大。我们现在统计城市金融的发展,喜欢以金融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重,或本地所属的各个金融业态机构的数量、规模来衡量,但总结起来还在用区划的概念去束缚金融发展的业态,而我更愿意用股份或者资本的形式来表示。
如果当地服务能够出现比较好、大的金融平台,就标志着当地金融业或是当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良好。客观来讲,就目前的新一线城市中,基本没有特别大、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或全球性的金融控股平台。
NBD:近几年来,金融科技不断发展,以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业,请问金融科技是否为新一线城市的重要发展契机?
管清友:这也是我特别想强调的,实际上在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在建立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像科技金融,属于较前沿的技术,商业模式还不太成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路线。例如,杭州就是借助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金融科技本身也有一个技术路线的选择,包括区块链、大数据这些前沿技术等。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可以通过政策的支持,人才的积聚,争取成为金融科技的前沿城市,比如未来在金融科技方面可以每年做一些论坛、会议,把这些资源都导进来,把项目导出去。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