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更新时间:2017-08-16 14:07点击: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中国科大的足迹】

这几天,中国科技大学的名字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上——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用1年时间提前实现了预计2年完成的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大,对于这所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国家使命的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提出殷切期望,勉励中科大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量子卫星、量子通信、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中国科大在一个个前沿科学领域频频出彩,一次次助力国家超越成为现实,忠实履行着科技创新征途引领者的神圣使命。

交叉融合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常常涉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中国科大在推动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方面不断创新,培育了量子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系统生物学、化学生物学、金融信息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就是中国科大建成的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型科研平台,实现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5个一级学科之间的大跨度整合。

80后教授李震宇和曾杰早在学生时代就熟识。曾杰在从事纳米催化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新奇的实验结果,无法简单解释,从事理论计算化学研究的李震宇就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方法去共同探究其中的原子机理。合作研究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理论计算对理解催化机理、优化催化剂设计大有帮助;另一方面,复杂的纳米催化体系也为方法程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微尺度实验室,学科交叉是一种基本存在,而交叉思维与合作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科技创新。”李震宇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政策、科研条件得到极大优化和改善,这给科研工作者追求学术梦想提供了平台。

在科大西校区,一座橙色的楼里安装有整体装置高10多米、直径有数米的国际先进反场箍缩装置,被誉为“科大一环”,这个在2015年竣工的大型实验平台,系我国完全自行设计、自主研制集成,为培养我国磁约束聚变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梦想实现了,无憾!”身为“科大一环”建设工程总指挥的刘万东教授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来自国家7000万元拨款的大力支持,安装这样的大型装置只能是个“梦”。

耐心布局铸就科技创新支柱

一周前,备受关注的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正式出炉,来自96家科研单位的200名科学家入选。其中的80后人选尤其引人注目。这些80后人选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大的达到三分之一。

如今在量子领域闪耀世界的潘建伟团队,很早就开始了人才布局:从中国科大起步,潘建伟将学生分别派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

2008年,潘建伟带领在德国的团队整体回归中国科大,而其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国,以陈宇翱、陆朝阳、张强、赵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组成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今年,陆朝阳获得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此前,他的导师潘建伟和同门陈宇翱也曾获得该奖项,师生三人先后获得此项荣誉,前所未有。

在中国科大,关于业绩的“硬性考核”已演化为“柔性考核”,学校只是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对科研人员3~5年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当初,在回国的第一年,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课题组没有产出一篇学术论文,“可是我心里并不慌张,我一直在认真工作,出成绩是迟早的事情”。黄方的自信有坚实的支撑:2011年起,他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吴忠庆教授合作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同位素分馏系数的工作,很快就在交叉学科方向打开局面,几年来已经发表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培养了一批视野广阔的学生。

扎实育人叩开科技创新之门

在考察中科大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中国科大第二任校长严济慈曾有一个著名观点:科大不培养只知道书本知识的学生,而是要把学生教成一把锋利的刀子,“科研领域见什么就能解决什么”。

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介绍,中国科大是我党亲手创办的大学,建校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尖端科技急需人才。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就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标准。科大人一直把培养有觉悟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作为标准,一方面要有为国家、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志向,一方面要探索新型交叉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方式。

在中国科大,学生从大一就可以直接敲开教授的门,申请加入实验室,接触前沿科学研究,亲身感受什么是科研。此外还有各种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极客中心、创客中心、科技创新赛事。

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中国科大正以创新实践,加快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进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本报记者李陈续见习记者李睿宸)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