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海外名校”村文化之旅外国人喜欢,中国孩子也喜欢

更新时间:2017-09-13 03:04点击:

金华新闻客户端9月12日消息  记者 汪 蕾/文 黄泽振/摄影 胡淳华/摄像

八婺非遗快闪、地道特色美食制作,学唱道情、弹古筝,体验活字印刷术、练习书法,画脸谱、唱婺剧……这些天的“海外名校”上境之旅,对48名海外学子而言就是一场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每一天都充实有趣。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56

文化之旅的这口甜蜜海外学子不仅尝在嘴里,他们就像馋嘴嗜甜的孩子,珍惜每一次文化体验。这是一次文明的传递,就像捷克姑娘习燕说的,“我爱中国,对于中国,对于金华,想看想学的太多,21天太短了,远不够我触摸它的一角”,但这21天对她而言又显得尤为珍贵,因为这段旅程让学习东方文化多年的她第一次触摸到历史的砖瓦,品尝到传统的味道,“我想,在这里每一天的体验,都值得我炫耀、记住”。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59

“是你呀!又来了!金华古村落不错吧!”

“能够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上境村民,品尝中国美食,参观古老的中国建筑,是我的荣幸,我们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外交,更是不同国家人民为加强相互理解的思想碰撞和艺术交流。”对海外学子娜杰日达而言,能够来到上境村是一次奇妙的惊喜之旅。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31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28

在这个茶园环绕、遥望卧佛的村庄,每一天都有惊喜在等待着。几天前的开幕式当天,一场八婺地方非遗快闪在上境村的古老厅堂、纵横小巷间展开:百顺堂里,兰溪糖画、面塑,永康锡雕、打金打银,东阳木雕、核雕,浦江梨膏糖,磐安蓑衣制作技艺……小小的百顺堂简直成了金华民俗“大杂烩”。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34

兰溪糖画非遗传承人章国清是一名老手艺人,也是“海外名校”活动中金华文化的忠实传播者。早在去年8月兰溪芝堰的第四季活动时,他的糖画摊子就摆在芝堰村月亮街上,吸引不少学子驻足。这一次,听说又有海外参与者来金华,他特意从兰溪赶来捧场,还早早准备好了“中国梦”“福”“喜”以及十二生肖图等好吃又好看的糖画,自然也是最吸引人的。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31

“你是芝堰村的章爷爷么?”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迎了过来,章国清也一眼认出了他——曾参加过第四季活动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托马斯。“是你呀!又来了!金华古村落不错吧!”章国清遇见老熟人,又是兴奋又是骄傲,通过志愿者的翻译,两人相谈甚欢。巧的是,在章国清背后的展示版上,展出的正有两人的合影。

就这么一下子,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围到糖画摊前,满满当当。章国生兴致更高,现场展示起自己的拿手绝活,先是给德国姑娘刘珊用她的新中文字写了糖画,再又把“中国梦”的糖画送给了波兰女孩花安娜……摊上提前做好的糖画送完了,他就现场再做;得了礼物的学子们,忍不住舔一舔、尝一口甜,又舍不得地小心保存好。

“印刷术,记录了文明进程,很伟大啊”

克罗地亚学子“宝宝”是个大帅哥,人群中很亮眼。他一直热爱中国文化,在克罗地亚的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也曾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这次来到上境村,他心心念念着要看一看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还央志愿者买了宣纸,想要带回国给同学们看看。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46

在寺平村至博书院,以书画为墙、为厅,还有书法和活字印刷的现场体验,让“宝宝”很是兴奋。他看看走走摸摸,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生怕错过了一点精彩。“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文化,特别是这些传统的、地道的手艺和文明。触手摸到、亲口尝到、现场学到的文化,和书上、图片上的还真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00

正和“宝宝”聊着,另一头,东方古典学专业的捷克姑娘习燕拿着两张刚新鲜印上宣纸的诗词走来书法体验区。她亲手印出来的两首诗分别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每一句诗词,她都能准确念出来,更难得的是她也理解诗中寄托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5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都是中国的唐诗名句,一句说的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一定要打胜仗;另一句说的是太阳要落山了,虽然很漂亮,但是却不得不离开,就像年纪大的人,遗憾自己很多事情做不了了。”习燕讲起唐诗来头头是道,姑娘说自己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欧阳修诗词中菊的比喻,一旁闲聊的人听了她的讲解,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57

习燕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对中国文化都是心之所向。特别是能够记载历史文化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她早早了解毕昇、蔡伦的故事,却没能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今天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实在难得。“可以说,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正是因为中国古人的发明了这些记录媒介,世界的文明进程才得以记录、保存。”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19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03

“海外名校”带来巨变,从外国人喜欢到中国孩子也喜欢

“在古色古香的厅堂里,准备了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活字印刷和书法,周围都是好书好画,而且有‘十岁成长记’这样专为孩子设置的区域,这真的是让本地孩子不忘历史、记住历史的文化传承好办法。”习燕写了一会儿书法,横、竖、撇、捺,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她忽然抬起头对同样正在写字的我说。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48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651

这也是至博书院院长沙金在此设立书院,并引进活字印刷、书法项目的初衷。去年在金华开发区“走进金西”活动中,他参观了寺平村,当时刚结束第二季“海外名校”活动,寺平是金华古村旅游中最响亮的名字。他来到这里,看到古色古香的厅堂和海外学子留下的印迹,一下子被吸引,但也忽然觉得寺平村还大有可为。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05

“我想能不能结合传统大语文概念,把阅读、写作、诗词、书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摆到这样传统味十足的地方,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更能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沙金说,如今在国外孔子学院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风靡世界,尴尬的是传统文化却在国内遇冷。“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不仅让外国人喜欢,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喜欢,这才是成功。”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17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13

他的想法与寺平村村书记戴维平不谋而合。于是,至博书院就开到了寺平村的立本堂,第二集活动期间,这里是传统手艺的体验区。书院从去年七月开设以来,已经吸引了来自北京、南京、杭州、温州等地的200多名孩子在暑期参与6~21天的传统文化训练营,不仅让寺平的名气更大了,也带动了“家+”收入。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28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819

戴维平告诉记者,距离“海外名校”在寺平举办已经过去两年,但这阵“海外名校”的风依然在沐浴着寺平,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可喜的。2006年寺平村起步开发旅游,当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是5万元;2014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入是30万元;2015年“海外名校”举办后,当年接待游客就达到了35万人次,收入达到了七八十万元;到了去年,游客人数达到60万人次,村集体门票等收入就达到200万元,全村包括“家+”民俗、农家乐、土特产等达到了2000万元;2017年1~9月,游客人数达到40万人次,收入也将近达到了1500万元。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09

接下来,寺平村还将利用古建筑规划红色旅游馆、高端民宿等,借着“海外名校”刮起的古村旅游风,相信这一批“海外名校”村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25

微信图片_20170912200722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