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9-16 03:06点击: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全面推进。
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绵阳)分市场。
腾飞的火箭、疾驰的列车、繁忙的实验室、涪江边上闪烁着的璀璨灯光……9月9日,绵阳九洲体育馆内,三块巨大荧幕构成的“科技之翼”逐渐点亮。在第五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开幕式上,由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火热场景组成的一幕幕镜头,吸引着馆内国内外嘉宾的目光。
在观众眼里,那双“科技之翼”也正是绵阳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从农业城市到中国唯一科技城,从国防军工科研重地到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科技创新,不仅是绵阳承载的国家使命,更是绵阳不断突破发展的“翅膀”。从历史纵深处走来的绵阳,正将创新深深融入城市的脉搏。□明远 峻川 文/图
担起国家使命 开启一条荣耀之路
科博会为什么会在绵阳举行?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来自成都高新区一企业的张益飞。曾经,他对绵阳的认识很模糊——仅限于李白出生地和长虹总部,但连续参加5届科博会后,他收获的不只是更多的订单,还有对绵阳科技底蕴的深深敬服。
绵阳的科技底色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在“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国防军工科研机构陆续落户这里,绵阳逐渐成为国防军工科研基地——不仅有“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等一大批“国之重器”,还集聚了23万各类专业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26名,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如何将这些国防科研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绵阳摸索出一批“军转民”的成功经验,涌现出长虹、九洲、利尔化工等一批知名企业。
历史,需要回望。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陆续启动。
历史,更需铭记。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绵阳承担的国家使命也更加丰富起来。2015年9月四川省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唯一 一个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其中绵阳将重点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肩负着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国家使命。
得益于国家和四川省的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不断提速。这从越办越好的科博会上可窥见一斑——在2017年第五届科博会上,不仅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新高,还吸引了207家军民融合企业参展,签约金额突破1100亿元,距离“全国军民融合第一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勇于探索创新 插上一双“科技之翼”
不久前,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在绵阳启动。该平台不仅开创了中央军工单位与地方合作开发军民融合人才的先河,也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了人才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
近年来,一连串军民融合领域的“全国首个”“全省第一”在绵阳诞生——率先启动军民融合企业认证试点工作;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开始运行;成立全国首只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达20亿元;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保险支公司在绵阳开业;启动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
这一连串举措的背后,是绵阳勇于打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开拓创新的工作方法。
军民融合是一项国际难题,难就难在如何协调“军”“民”这两个体系。基于以往军民融合的经验,绵阳没有一味地等待,而是从现实出发,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同步协调推进。
为此,绵阳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不仅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更将发改、经信、人才、金融等各相关部门纳入其中,统筹制定工作方案,梳理出具备突破可能性的点位。
在执行上,制定出全年工作“路线图”,同时将责任落实到各单位、牵头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头上,还设定完成时间。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方法,绵阳军民融合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一些实践经验也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可,甚至上升为全省、全国的做法和经验——全创改革试验启动一年多时间,绵阳就交出了一张漂亮答卷。在四川向全国推广的8条经验中,绵阳贡献了“在绵国防科研设施资源共享”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2条。全省首批推广的21条经验中,11条涉及绵阳。
由此,绵阳科技城建设插上一双更强大的“翅膀”,推动绵阳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构建“五大体系”绵阳深挖军工科技资源“富矿”
9月6日,国内首个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在绵阳启动建设。
人才开发体系只是绵阳科技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绵阳科技城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科技城创新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军工科技资源“富矿”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体系,绵阳加快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中物技术等创新转化平台;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军民融合产业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在产业培育体系方面,绵阳启动建设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作为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高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3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已入驻产业项目50多个。绵阳以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大力实施“梧桐计划”,打造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绵阳在全国率先出台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去年首批认定军民融合企业238家。
在构建人才聚集体系方面,绵阳设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科技城分市场,深入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5年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撬动各方资金投入156亿元,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74人,全市技术人才达23万。
科技城与世界越走越近。在开放合作体系方面,科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绵阳还成功搭建“欧盟创新中心·科技城分中心”“英国剑桥科创孵化园”“中德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国际开放合作载体,开启创新融合新窗口。
为破解军民融合发展的资金难题,绵阳在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动作频频。绵阳在全国率先设立总额54.5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5只基金,成立运营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银行和保险支公司,军民融合贷款突破200亿元。绵阳牵头承办天府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军民融合绵阳分中心,牵头打造四川新四板“军民融合板”。目前,绵阳初步构建起国内领先的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军民融合金融生态链。
发展观察
创新激发活力 活力带来希望
行走在绵阳,随处能感受到这座科技之城的活力。作为创新最活跃的因子,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衡量一地创新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在绵阳,只用了2年时间这一数据就翻了一番,从5000余家增加到1万余家。
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其他几项关键指标,绵阳同样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78.91%,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68.57%,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7%……
在第五届科博会期间,许多嘉宾都被这些数据所触动。在数据的背后,除了近年来有绵阳陆续出台的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外,更关键的还有绵阳这座中国唯一科技城的城市精神。
作为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科技城,绵阳洋溢着一股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气质。
在那些怀揣报国梦想、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的人们身上,我们曾经见识过这种精神,这让绵阳从农业城市一跃成为国防军工科研重镇;在那些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浴火重生”出长虹、九洲等“军转民”企业的人们身上,我们也曾经体会过这种精神,这奠定了绵阳作为中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的坚实基础。如今,从那些一连串的“全国首个”“全省第一”的军民融合探索当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这股精神。
众所周知,绵阳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仅各类技术人才就高达23万,但要将蕴藏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发展的澎湃动能,还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以及一系列目前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做法。
困难,当然有;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在今天勇于探索、努力闯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道路的人们身上,我们更见证了这种创新的精神。科技创新不仅已成为绵阳的城市名片,更赋予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创新激发活力,活力带来希望。
创新故事
创优环境 细分市场里淘到“真金”
9月13日,在绵阳科创区创新中心二期绵阳菲纳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小隆正与同事一起,完善“可控源中子发生器”的技术细节。
张小隆选择落户绵阳创新创业,看中的就是绵阳富集的军工科技资源。“在绵阳创新创业氛围很好。”张小隆说,在绵阳,企业能够方便地找到所需的原材料、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张小隆从小对核技术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后,他留意到了一个细分市场:在石油勘探领域,核测井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垄断。该技术通过产生高能中子辐射,直接识别地层物质构造。“我们国家的核测井技术只能在125℃以内工作,而国外的技术能够做到150℃的高温。国产的可控源中子发生器已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外进口。”
看准了可控源中子发生器的巨大市场前景,张小隆辞去了外企的工作,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绵阳创业。
创业初期,公司资金紧张,为了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购买材料,团队不得不租用民房办公。绵阳市给予了团队大力支持,团队荣获了绵阳“涌泉奋进团队”,获得了2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绵阳市还为企业提供了办公用房和厂房。通过绵阳市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企业顺利地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找到了所需测试设备和技术支持。
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获得了中海油的合格供应商资格,产品现已在中海油部分油田应用。“仅中海油一家,每年就要消耗800支以上可控源中子发生器。国外的产品价格要180万元一支,我们已经将成本降低了30%以上。”张小隆说。
科技城发展大事记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绵阳科技城将投资350亿元,建设“三新城”,即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目前中物院某大型装置建成运行,29基地科研试验新区和624所高空实验基地全面建成。
●2012年12月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绵阳在整合科技智力资源、集中科技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崭新步伐。
●2013年10月首届中国(绵阳)科博会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展会的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级、国际性科技博览会地位更加巩固,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之一。
●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绵阳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目前,3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已入驻产业项目50多个。
●2014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同意,绵阳科技城执行中关村“1+6”政策中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以外的各项政策。
●2015年9月四川被中央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其中绵阳将重点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批复明确了科技城的发展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