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0-10 07:11点击:
无独有偶,国内搜索巨头百度也于2017年年初提出“将信息流作为百度未来的增长点”,并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全面发力信息流。截至目前,借助信息流的手机百度不仅在用户月活数上出现了较大增长,其信息流广告也成为手机百度新的收益增长点。
隔着千山万水,美国的谷歌和中国的百度在前后相差1年时间都落地了信息流的功能应用,这其中不光有巧合,还包含着同为搜索巨头“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
看似巧合,实则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
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信息开始极度膨胀。进入21世纪,信息量已经远超人们的阅读负荷,就如李彦宏所说,“传统的搜索是人在找信息,现在要逐渐演进到信息找人”。“人找信息”意味着原先的搜索引擎都是以工具的属性出现的,从谷歌要做“人人皆可访问和使用的全球信息组织平台”到百度“让人们平等地获取信息”的初衷,搜索引擎一直在致力于帮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效的信息,直到信息流的出现。
如果说原来的搜索引擎是以加速信息流通为目的,通过多用户的高频进入实现的,那么信息流就是要延长用户停留时间,并给用户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信息找人”的信息流说白了就是另一种新“搜索”的表现形式。
对用户来说信息流为用户寻找信息节省了时间。不论是个性化兴趣推荐,还是系统的群发推送,这种信息找人的办法都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就像新闻联播每晚七点准时播出一样,不用自己去搜索时事热点,信息流也时刻保持着更新。微博的热搜排行榜、腾讯的新闻推送、今日头条的滚动播出等等信息流应用都是同样的道理,人们更多的诉求来源是空闲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而针对性的单一信息获取频率其实非常低。
对平台来说信息流既是企业竞争中留住用户的手段,也是创收的新模式。对引入信息流功能的平台来说,分发的内容决定了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针对性的内容分发最容易增强个体的使用粘性,而整块的内容生态则意在囊括大多数人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流为平台留住了不同类型的用户,信息流广告也依靠流量为企业创收。
对信息社会来说信息流已经在无形中对信息进行了初步筛选。信息流中的信息含量也很高,但相比于未经加工和整理的一盘散沙还是要好得多。更何况不同的平台其信息流也千差万别,筛选机制已经提前为用户过滤掉了大部分的不良信息,从社会责任的维度来看,信息流也是企业造福社会的一个缩影。
可以看出,信息流的落地应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这不是某个企业的创新手段,而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诉求。更何况,就谷歌与百度而言,同样的信息流功能也有着不同的着力点,正所谓殊途同归,而实力不分伯仲。
搜索巨头共同发力信息流,却是你走阳关道,我过独木桥百度作为中国实力最强的搜索引擎,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正朝着人工智能发力。谷歌作为独霸另一种国际语言的搜索引擎,广告业务遭遇本土企业Facebook的冲击,正急于寻求另一条出路。
百度作为BAT三巨头之一,从去年就开始发力信息流业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谷歌同样专注人工智能,同样发力信息流,但二者不仅在空间上跨越了大山海洋,在信息流的布局上也同样“南北殊途”。
其一,历史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于1969年始于美国,而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则开启于1994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远低于美国。但是中国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上却正在全面追赶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在反超美国。就拿信息流来说,尽管美国Facebook首创了这种方式,但是今天的中国的大多数移动用户却正在把信息流作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对谷歌和百度而言,虽然同为搜索巨头,但二者的国情背景却完全不同。
其二,氛围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在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中,短时间膨胀也制造出不少的互联网泡沫出来。就信息而言,国内的互联网信息分级、筛选程度不高,信息庞杂且良莠不齐,与国外的信息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谷歌和百度自身而言,百度在现阶段发力人工智能,利用AI优势重置信息流秩序的行为势在必行;而对谷歌来说,继Facebook Feed之后推出与之相似的Google Feed,显然是在对标Facebook,抢夺海外的市场份额。
其三,内容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在信息流的内容分发上,百度在feed流之外布局百家号,这一内容生产方式极致诠释出了国内“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现在的百家号上已经聚集了超过50万作者,内容生产能力属于业内一流。而谷歌的战略则大不相同,谷歌着力于深度内容,采用兴趣标签跟随机制做针对性的内容分发,而不侧重信息的时效性。
由此看来,尽管谷歌与百度都不约而同地的开始发力信息流,但具体的应用发展仍在不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