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4 18:27点击:
冷轧高强钢、热镀锌镁铝涂层钢板、马氏体不锈钢、2205双相不锈钢……2016年—2017年,一批批极具竞争力的冶金新产品让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在业界掌握了“话语权”。
然而仅仅3年前的2015年,这个企业还亏损高达90亿元,沦为全国钢铁行业“亏损王”。
2017年底,酒钢集团完成利润6.3亿元。当年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74亿元、529亿元,同比增长7.5%和30.6%,2018年上半年这两个指标同比增长9.2%、29.7%,企业经营态势稳健。
到底是什么帮助他们这么快调转车头,实现“逆袭”?
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从资质认证、研究开发、科技管理、技术改进、人才培育各个方面着手,回归到企业进步的本质,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立足行业标杆的最大仰仗。”深秋的阳光洒进酒钢研究院楼内,集团科技管理处的潘伟向记者侃侃而谈,谈科技创新“桥头堡”、谈科创规划“路线图”、谈企业改革“加减法”、谈科研人员“获得感”……对1992年进入酒钢、从事产品研发26年有余的潘伟来说,他见证了酒钢从传统的辉煌到市场的衰落再到科技创新重新崛起的清晰历程。
“进入酒钢的时候,因为市场压力小,只是普钢和建筑钢材的生产,没有高新技术可言,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潘伟说,如今的酒钢,从技术先行,到创新破题,再到经营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这两年,酒钢重组了集团研究院,下设不锈钢、碳钢板带等8个研究所,并与日本、韩国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共建了13个外部科研检验平台和实验室。在潘伟眼里,只有创新技术研发模式,建设精准、精细的创新平台,才能夯实健康发展的基石,补齐产品结构短板。“企业更要丰富应用基础研究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研发水平。”
创新,重归行业发展正轨
“国际某品牌手机所用的不锈钢就出自酒钢。”谈到企业在不锈钢领域取得的成就,酒钢集团宏兴股份有限公司不锈钢分公司总工程师潘吉祥有无数个鲜活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企业自主研发的2205双向不锈钢系列产品,具有韧性高、脆性转变温度低、耐晶间腐蚀、焊接性能优以及强度水平高等特点,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
尊重市场与问题,实施双向双效,酒钢在打好碳钢、不锈钢等主营产品“阵地突围”的同时,围绕冶炼冶金的多元产业“重心前移”,正在走“多品种、特色化、高端化”的产品研发之路上。
去年5月,中国首部“国字号”铝电解槽标准在酒钢诞生,这一地道的“酒钢造”国标,结束了中国铝业60年无电解槽技术规范的历史,首创行业管控一体化标准生产经营模式。
2016年—2017年,酒钢集团先后投入科研经费达36.1亿元,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00余项,取得专利授权300余项,评选出技术创新成果50项,技术标兵和技术工作先进个人126人,发放奖励823万元。
人才,释放强力“磁场”效应
甘肃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在王小康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这个10人的小团队有诸多的荣誉。在技术技能传承的创新文化氛围里,1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2件国内发明专利、挖潜创效1100万元出自年轻的他们。
团队成员杨珅介绍,集团开发了人才管理库,除了工程师,一线的普通技工也能“入库储备”,传授经验,改进方法。
两年前,酒钢集团入选省属企业员工持股改革试点企业,公司出台了《科技人员奖励办法》,把收入水平与创新业绩挂钩,建立适调机制和胜任力评价标准,完善以劳动合同为核心、以岗位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
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活、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低……这些国有企业的“沉疴”,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同心圆”吸引下,凭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成功脱离困境,重新按下发展“回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