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男厕改女厕”为何还是新闻

更新时间:2018-10-30 16:10点击:

“男厕改女厕”为何还是新闻

■陈彬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因为一件小事而被上了热搜。原来,鉴于该校女生数量众多,高峰时段某教学楼层出现女生如厕难现象,该校特将该楼层洗手间全部改为女生专用,并贴出了告示。

之所以将其称为“小事”,是因为就在几年前,围绕“女生如厕难”现象,还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那是在2012年初,广州数名女大学生在公厕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她们希望借此引起公众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当年年底,曾参与此次活动的某位郑州女大学生,还将建议增加女厕位比例的提议邮寄给郑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再次为解决这一问题发出呼吁。

此后,关于男女厕位不合理的争论曾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一些高校也曾宣布将校内男女厕位比例调整为1:3。但这股风潮并未持续多久,如今,高校课间的女厕外,女生排队现象依然普遍。于是,当有一所高校试图做出一些改变时,依然引起大家关注,几年前的新闻,如今还是“新闻”。

应该说,四川农大这次爆红网络的“成本”是十分低廉的,最多就是贴了一纸通知,甚至根本涉及不到厕所设施的改造问题。但其背后反映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却是弥足珍贵的,毕竟“如厕难”问题虽然较之“双一流”“国际化”等宏大命题,似乎不值一提,但有时恰恰是这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却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高校为学生“办好事”的新闻其实并不少见。比如,某位家庭困难学生被学校破格录取,学校还为他们准备单独宿舍,安排家人照顾……这些现象当然是好事,也值得赞扬。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种行为受益的只是某个学生个体,受益面十分有限,但其新闻宣传价值则要比增加几个女厕位要大得多。因此,学校往往会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反倒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切身利益,才应该是校方最该关注的。

多年前,某国内重点高校曾邀请一位国外管理学著名学者来校做一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讲座。开讲时,该专家说:“在讲课前,我专门到楼道里,看了一下贵校的垃圾箱,发现昨天的垃圾到今天都还没有被清理。如果要问我什么是精细管理,按时倾倒垃圾,这就是精细管理的第一步。”

此番话值得我们深思。

无论是按时倾倒垃圾还是增加女生厕位,都不会成为高校“成绩单”的一部分,但如果能老老实实地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却能使学生的心中打出一个满意的分数。而这个分数,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中国科学报》 (2018-10-30 第7版 视角)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