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有效遏制 石漠化防治释放生态红利

更新时间:2018-12-18 21:00点击:

  石漠化,又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在亚热带、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12月13日发布的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66.9万公顷。与2011年相比,5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

  石漠化防治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中,石漠化防治发挥了哪些作用?石漠化防治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对此进行了解析。

  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为了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5个县。

  “监测结果显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缩减速度加快;石漠化程度减轻,重度和极重度减少明显。”刘东生说,上个监测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在5年间减少96万公顷,本监测期的5年间减少了193.2万公顷,缩减面积是上个监测期的2倍,年均缩减率是上个监测期的2.7倍。

  监测显示,与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积均出现减少,轻度石漠化减少40.3万公顷,中度减少86.2万公顷,重度减少51.6万公顷,极重度减少15.1万公顷。重度和极重度的总体比重较上个监测期下降了2.7个百分点。

  近年来,各地把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抓生态推动长效扶贫、抓产业推动就地扶贫、抓项目推动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岩溶地区217个贫困县已经有34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刘东生说,与2011年相比,2015年岩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3%,高于全国同期的4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9%,高于全国同期的54.4%。5年间,8省区贫困人口减少3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1%下降到7.7%。

  “到2016年岩溶地区的城镇化达到45.5%,5年监测期间平均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外出务工人员比2011年增加了7.9个百分点,这些进城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不再依赖于土地,也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生态的自然恢复。”孙国吉说。

  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数据显示,我国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保护任务重,有1007万公顷石漠化土地亟须治理,人为破坏活动仍有发生。

  刘东生坦言,虽然石漠化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目前,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依然脆弱,岩溶土地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破坏容易修复难。已经初步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必须加强保护,巩固成果,否则极易反弹,前功尽弃。”刘东生指出,目前岩溶地区得到有效保护的乔灌木林面积仅占47%,还有1500万公顷乔灌木林亟待加强保护。现有的1007万公顷石漠化土地,立地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此外,岩溶地区生态压力依然很大。“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07人,是这一地区理论上最大可承载密度的2倍多。岩溶地区尚有近200个贫困县、1300多万贫困人口,有261.6万公顷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种,极易加剧石漠化。毁林开垦、樵采薪材、过度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刘东生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