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向身边的科技工作者致敬(二)

更新时间:2019-01-07 23:10点击:

“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系列二

王海桥:畅通矿工的生命通道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武慧

通风、除尘、救生舱是井下矿工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湘潭市科技特派专家、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王海桥教授对通风安全及空气调节做了深入研究,并与平安电气开展产学研合作长达22年之久,被誉为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首席专家。

瓦斯的浓度影响了矿井和矿工生命的安全,因此矿井内的风机格外重要。在研究通风安全之前,王海桥发现矿井的风机是不设档也不会调档,也就是说风量大小,不会因瓦斯浓度高或低有所改变,瓦斯浓度超高的时候,风力无法将瓦斯稀释到安全浓度,瓦斯浓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风力也不会减弱,危险也随之而来。

“当时我就想着怎么改善风机,让风机在矿井下实现按需供风,按瓦斯的浓度高低来供风,怎么实现?”王海桥说,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他和平安电气开始了产学研的合作,开始了第一台智能局部通风机的研发和生产。

经过研究,在风机前端安装一个自动传感器,检测矿井内的瓦斯浓度高低,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变频系统调整风力大小。王海桥说,这其中涉及到发热量超高的变频器,一方面要解决变频器散热的问题;一方面还要解决防爆措施;另外,还要防止电磁污染,变频不能给井下其它电气设备造成污染,“这个风机从研发、设计到生产、认证、使用……基本用了6年多时间,且现在还在销售。”

实际上,这个风机在使用过程中也一直在升级,更新换代,现在的智能化通风机能与地面监控系统连接起来,让矿主或矿业公司全面掌握矿井内的安全生产情况。”王海桥说。

因井下采矿环境差,粉尘污染所带来的尘肺病等不仅危害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带来了招工难等问题。井下如何除尘?王海桥又开始了钻研,并和平安电气合作研发出了井下除尘器、风井排风口除尘装置等一系列的矿山装备产品。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王海桥还和双马新材料、双马电气合作,研发了煤矿瓦斯抽采用聚乙烯覆层螺旋焊接波纹钢管,并投入使用。除了通风除尘外,与韶力电气合作研发生产的救生舱则是打通了矿工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我特别喜欢到现场,到矿井下,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王老师说,有时候半个月二十天要连续下井,安装机器,调试设备,地上一天两天可以干完的活,受井下环境限制,到井下要考虑电路、防爆等再解决问题就得20天以上。

专家也是凡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很苦闷,遇到困难时也想过放弃,但他善于通过书法排遣,然后用永不言败的钻研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自身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奖无数:矿井智能局部通风系统研发与应用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煤矿瓦斯抽采用聚乙烯覆层螺旋焊接波纹钢管的研制,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二等奖;高效低噪矿用通风装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今年,他的矿井排风除尘净化及能量回收关键技术研究,又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仅如此,王海桥本人也成为湘潭市产业科技领军人才、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湘潭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获得了湘潭市产学研合作奖,享受湖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谭叙平:“土专家”唱响山间致富曲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涛 通讯员 刘思

五月杨梅挂红,湘乡市山枣镇龙泉村的游人如织,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其中,有一位农民显得与众不同,他仔细打量着每一棵梅树,来回在山林里穿梭,认真收集着各种果树标本,他就是谭叙平,当地人口中的种树“专家”,龙泉村的创新创业领路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龙泉村的村级经济相对落后。1984年,谭叙平高中毕业后便立志,一定要改变家乡面貌。随后,他担任龙泉村村委会主任,但一直没有成功发展出好的产业。然而谭叙平没有气馁,他决定外出务工,看看外面的世界。功夫不负有心人,42岁的谭叙平在江浙沿海地区务工时,看到当地果树种植效益高,于是他灵机一动。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家乡相似,应该可以发展水果产业。

但如何掌握果树种植技术,将这里的优质种苗引回家乡呢?谭叙平狠下决心,辞掉工作,来到浙江黄岩,无偿为果农打理果园。他一头栽在果园里,刻苦钻研嫁接、病虫害防治、人工花粉传播等知识,笔记做了好几本。最终,谭叙平掌握了优质杨梅种植技术,积累了丰产栽培经验。

2010年,谭叙平学成返乡,拿出打工多年攒下的积蓄,承包了村上200多亩荒山,栽种了从浙江引进的东魁杨梅、台湾杨梅、荸荠杨梅等果苗。他吃住都在山上,一年瘦了十几斤。每一次发生病虫害,他都留下标本,做好说明。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三年后,他种植的杨梅提前挂果,喜获丰收。

杨梅种植取得成功后,谭叙平仍心系村民。2011年,谭叙平牵头成立了湖南喜杨杨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湘乡市喜杨杨果树种植协会。为了带动贫困农户通过产业长期脱贫,他采取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户以山地租金、劳动力工资等入股,带领农户创业。

山枣镇龙泉村上龙头口组村民陈星宇、陈俊兆两兄弟,父亲过世早,靠母亲把他们抚养大,后利用自家30亩山地和积蓄入股。2015年起,他们家每年分红5万元余元,并且每年在基地的打工收入8万元,现在建起了楼房,购买了大型农机和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陈作林夫妇同样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两人由于身体残疾难以找到好工作,于是谭叙平要他们在基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

谭叙平告诉我们,他们合作社一直都把技术当做第一生产力。1994年他自费学习,取得农艺师技术职称。合作社成立后,向市县科特办申请,并且聘请省园艺研究所李卫东所长、研究员和科经局林业高级工程师刘楚儒担任协会特派员,主动与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联系,与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研究所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每年引进优质水果新品种试种。目前累计引进新品种20余个,新技术15项,推广2000余亩。

同时,湘乡市喜杨杨果树种植协会已发展了131户会员,基地面积900多亩,资产达6000多万,每年利润500多万元,人平增收25%以上,使50多贫困户长期脱贫。目前,该协会2016年被评为湘潭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单位、2017年被评为省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支持项目单位。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