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5 17:00点击: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二等奖的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跟记者分享了一个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见代表的时候,老院士都是坐在第一排的,最高奖得奖人则是坐在主席台的,“说明科研人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9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科技的跟进是一个重要选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般技术,更是构建完整的科技体系,并借此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向市场传递了中国踏实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向高新技术推进的信息。”
重视基础研究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二等奖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关新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能获奖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责任。
关新平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在平等机制、鼓励科学家潜心做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在投入量上,我国已经到了另一个层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当日的奖励大会讲话中指出,要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布局,调整优化重大科技项目。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长期稳定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发展,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科研平台。
张春晓认为,要提升产业链的水平,必须提升价值链,所以必须要以创新跟进,最重要的是基础创新。“这次大会传递的信息之一,是把科技体系的构建提到了重要层面,单一的技术没有意义,所以不仅要发展科技,还要完善科技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也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后劲,并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
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二等奖的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密不可分。他举例,工程学离不开基础科学也离不开实际,不仅需要新的理论也需要使用场所,没有工程背景和需求,推动技术发展的力道是不够的。比如牛顿三大定律是科学,但落地可以是卫星上天的技术运用。所以做基础研究要有基础理论。基础研究从哪里来?也是从实际中来。
“磷酸铁锂(LFP)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关键技术”项目是通过紧密产学研合作形成产业突破的典范案例。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二等奖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紫峰团队,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化学能源技术创新团队,提出了基于磷酸铁的磷酸铁锂合成新反应。通过战略合作,组建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把2项核心发明专利权转让给上海中聚,并授权给江苏乐能等公司实施;通过技术转移与孵化,推动比亚迪、江苏乐能、上海凌翼动力等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发展与壮大。2015年LFP电池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占当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69%,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
张春晓对记者分析,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我国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不同的角色。科研机构、高校要和企业结合,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使市场需求能瞬间进入高校,进入科研环节,然后转化到生产的中试阶段(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最后让企业打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样一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两端达到最优配置,形成科技体系运行平台。
责编:钱焜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