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2-09 22:48点击:
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胡一峰
见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国际环境风云激荡中科技竞争比重的加大,科学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科学精神与每个中国人福祉的密切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就在2018年,科学精神成为科技、教育乃至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无论是“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发表“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的主旨演讲,深刻阐发科学精神之于创新的意义,还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学典礼上激励新生用一生去追寻科学精神,抑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2018大国匠心致敬礼”活动上对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阐释,都代表了社会发展对科学精神的热切呼吁。潘建伟、周忠和、倪光南等科学家则在多个场合,畅谈科学精神对我国攀登自主创新高峰、掌握核心技术之路的重要作用,剖析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进一步廓清了对科学精神的某些误读和迷思。
一年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既包含着求真务实、理性质疑、包容创新等价值因子,也表现为学以致用的态度,敢于认错的勇气,以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处世准则。科学精神的内涵更加清晰,弘扬科学精神的行动也更加自觉。一年来,人们发掘和思考严复、任鸿隽、竺可桢、李四光等关于科学精神的精辟论述,梳理科学精神在近代中国的提出和演变过程,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进程中勾勒科学精神的历史脉络,纵观科学救国的时代思潮,从前贤“黜伪而存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等不刊之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科学精神在科技领域得到进一步张扬,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张衡一号”发射、“沙漠海水稻”在迪拜成功试种、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等科技成果,以生动的实践雄辩地诠释了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结出的硕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则为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评价等各环节的贯彻落实夯实了制度保障。同时,各大主流媒体旗帜鲜明地批评科研领域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功利主义和沽名钓誉,以及科技成果夸大报道“自嗨文”等不良现象和错误做法;韩春雨事件、梁莹论文404、基因编辑婴儿等引起舆论热议的现象也被置放于科学精神的天平接受伦理和文化的考量,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我国的科研空气更加洁净,科研氛围和生态逐步改善。
更有长远意义的是,一年来,社会各界逐渐凝聚起一个共识:弘扬科学精神绝不只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它关乎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一年,科学精神在全社会逐渐普及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借助科学精神这面照妖镜,60万元“土豪保鲜针”光鲜亮丽的外皮被揭开,无知和愚昧的内瓤暴露在世人面前;伪科学“酸碱体质理论”的海外老祖宗被揭穿,国内的徒子徒孙也遭到了充分批判。“神秘”民间偏方、博物馆展品前祈福等荒唐事被揭破,给一些缺乏科学素养的民众敲响了警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过科学的生活,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是众人之事。
如果说,一百年前陈独秀们解决的是科学精神“要不要”的问题,一百年后的我们必须时刻自问科学精神“够不够”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精神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种实践要求,是激荡在古老中国转型进步过程中的历史回音,也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迈向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只有让科学精神的旗帜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之路上高高飘扬,当代中国人追逐梦想的脚步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网络文化引“燃”日常生活
杨 雪
悦读
猝不及防,2018年又接近尾声,还没来得及用心感受就要说再见了。互联网加持,既使得匆匆流淌的时光愈发加快转速,又几乎全盘掌控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这一年,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出的各种娱乐休闲方式,一次次掀起全民参与热潮。新年伊始,朋友圈好友突然都当上了佛系老父亲、老母亲,每天备好饭菜、望穿秋水,等蛙儿子回家,盼着它带回稀有旅行照片。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这只“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的励志小青蛙,带给孤独、无助的上班族一丝温情。
紧接着,在线答题强势上线,在春节前后进入高潮,掀起全民答题热。各平台大手笔烧钱吸粉,例如西瓜视频《百万英雄》集结28家品牌主,推出高达500万元奖金的营销专场,吸引了510余万在线用户答题。常识、冷知识、送分题、挖坑题等屡屡出人意料,答题趣味无穷。依托直播、短视频等技术,网络答题打造了全新营销玩法,用高代入感将用户卷进广告,用户变成品牌的主动传播者。
宫廷大戏《延禧攻略》火了一整个夏天。据说这是2018年播放量最高的网剧,是打破TVB收视记录的内地剧,是YouTube今年播放量最高的华语剧。它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披着宫斗剧外衣讲述现代都市职场故事,凭借优质的内容、细腻的演绎、精良的制作等,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还吸引了不同年龄、性别、层次的观众(粉丝)。
金秋时节,全民开始“转锦鲤”,上演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迷信”运动。转锦鲤热潮缘起于支付宝的一个抽奖活动——9月29日,支付宝官方发布了一条名为“祝你成为中国锦鲤”的微博,活动规则很简单,只要转发这条微博,就有机会成为“中国锦鲤”而获得大奖,引发全网疯狂转发与膜拜。8天、经过300万次转发后,天降好运给一个微博昵称“信小呆”的90后女孩。三百万分之一的获奖概率,信小呆取代杨超越成为新一代“中国锦鲤”的背后,是当今人们渴望“转运”的焦虑心理。
这一年,背靠互联网的粉丝经济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尽管有时令你我无奈。前不久,微博读书发起“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招来粉丝刷票团作妖。沈氏夫夫(一对“耽美写手”)的粉丝打榜进了前几,于是其他作家的粉丝开始你追我赶;“双沈”的投票数据成了作家们要跨的“栏”,江南、唐家三少、郑渊洁、马伯庸、莫言、李银河等纷纷被裹挟入局。发源于日韩的粉丝应援文化有着完美的商业逻辑,粉丝、艺人团队、广告商、文化产品投资方都能从中获得收益。所有人都身陷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里,反抗无门。
这一年,借互联网造势风生水起的故宫文创持续发力,稳固着自己“网红”的地位。特别是“双十二”前夕,故宫口红千呼万唤始出来,种草无数女粉。一套六款,色号分别为祭红、紫靛、宫墙红、郎窑红、美人霁、胭脂红,都是取自故宫文物或外观的色彩元素;另一套选取故宫馆藏器物、宝石等色彩,每一个色号都会配属一个专属的、从故宫馆藏清宫后妃服饰及绣品中提取的图案。原来,故宫淘宝和故宫文创同时都推出口红,酝酿了故宫口红的“嫡庶之争”,而大多数吃瓜群众其实傻傻分不清楚网购来的故宫口红到底是何方出品。此次口红之争,揭出其文创体系紊乱的隐忧。
这一年,网络短视频渗透生活、见缝插针,丰满了很多人碎片化的闲暇时光。最火莫过于抖音,一句“确认过眼神”,把十多年前的《醉赤壁》翻出来重新火了一遍;一首“燃烧我的卡路里”,以魔性洗脑的歌词和旋律,强势占领线上线下,成为各种鬼畜视频、各类广场舞的必备神曲;最近又火了一个“改革春风吹满地”,集结多句本山大叔小品原声,用土到极致的元素打造出潮爆的效果。抖音的世界天马行空,摸不着“火”的逻辑和规律,但有着无限可能。
这也正是网络文化渗透力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无法预知何时、何地、何因发生的一个个无厘头事件,让个体得以无脑地享受片刻放松,集体得以消费无意识的狂欢。
科技视角透视时代风云
雅 倩
碰撞
2018年即将过去,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知识爆炸的年代,与科技相关的书籍越来越多地开始占据各类图书类排名榜单。这一年,人们不仅乐于通过阅读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当下的前沿科技,以窥见时代的风口,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宇宙万物、文化典籍,在阅读中探索星空、展望未来。
这一年,“网红”科普书现身,成就现象级畅销。3月14日霍金的去世,引发了国内图书界的天文热,“霍金三部曲”以及后来出版的《大设计》《黑洞不是黑的》等书,重新摆上了书店最明显的位置。与此同时,天文类书籍也迎来了出版小高潮。“再忙,也要记得仰望星空。”6月19日,《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一书首发,发售仅两周即售出16000册,一时间成了“忙碌者”们的必备书籍,并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作者尼尔·泰森是霍金科学传播奖得主,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成了写给每个人的宇宙通识课。9月,出版这本书的联合天际又推出了姊妹篇《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13次时空穿梭之旅》这本书则从英国皇家科学院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圣诞科学讲座中,精心挑选了13场与宇宙时空有关的讲座。
这一年,借助名人效应,经典重现“江湖”。明年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140周年。今年1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一书。该书以影响力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特别的中文版本,其中有29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同时还以杨振宁的《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一文作为序言。值得关注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书,还有7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会动的相对论:一张卡片发现爱因斯坦的神奇时空》。该书通过精心的设计图形,配合移动一张带有窄缝的卡片,读者可以用一种可视化的直观方式理解相对论的精髓。除了爱因斯坦,明年还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去世500周年,中信出版社于8月出版了《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这本书的起点不是达·芬奇的艺术杰作,而是他的笔记。以令人震惊的7200页笔记,以及关于他的生平和作品为基础,用电影般的叙事娓娓道来。
这一年,科普读物中,有不少看上去很小众的书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比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云彩收集者手册》,作为赏云协会官方出版物,这本书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赏云协会是一个无国界的云彩爱好者联盟,创立于2004年,创立人加文是个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业余气象爱好者,目前该协会会员已有四万余人。由YouTube上点击超过6000万的科普节目改编的《性本自然:从动物繁衍中寻找生命的本质》,以超过200个案例,道出了动物繁衍的科学本色。此外,由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出品的《鸟有膝盖吗:鸟的百科问答》以及《鱼什么都知道》《茶杯里的风暴》等等小众书页都有不少拥趸。
这一年,人们还不断回望古典文学,以科技视角寻踪觅迹。1月,《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一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书中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细井徇所绘《诗经名物图解》中的196幅名物彩色图谱,同时配以215种名物简要注释以及130首《诗经》篇目。同类书籍还有九州出版社的《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植物图鉴》。中国画报出版社则推出了《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华信风》,以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配二十四节气民俗阐释以及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
生态失衡呼唤善待自然
杨 仑
体悟
即将过去的2018年,科技进步帮助人类不断丰富对大自然的认知,扩展探索世界的边界。与此同时,短视无度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自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令人瞠目的环境数字背后是长鸣响起的警钟,愈加失衡的生态呼唤人们竭力去找寻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之道。
这一年,人类在火星南极冰盖上发现了一条20公里宽的“湖泊”,这是科学家们搜寻多年后,首次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的痕迹;经过多年的讨论后,人们终于决定从火星上带回岩石和土壤的样本,以便通过科学研究,解开存在许久的疑惑。
这一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有望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它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目的是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这一年,我们对地球的过去了解得更加深刻。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测定,确认18.5万年前,一名现代人在以色列附近死亡,这比之前的认知向前推进了数万年。同样将历史向前推进的还有动物。201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俄罗斯找到了含有胆固醇分子的化石,将此前节肢动物5.4亿年前出现的假说提前至5.58亿年。
这一年,最古老的脚印在中国发现。科学家们在三峡埃迪卡拉纪地层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迹化石,这是地球上远古生物留下的脚印。
在人类科学认知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给大自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头抹香鲸的胃里会有哪些食物呢?2018年,印尼海滩上一只死亡的成年抹香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15个塑料杯、25个塑料袋、4个塑料瓶、两只拖鞋、一个尼龙袋以及1000块塑料制品碎片,总重量约6公斤。
过去的一年里,污染依然在地球上随处可见。在许多国家,人们都听到过类似的话: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对家的爱护程度显然不太充足。2018年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山一样高、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塑料垃圾阻塞了原本风光秀美的芝塔龙河,几条支流甚至被垃圾填满。在不同的河段,河水呈现出白、黑、红、蓝等颜色。
海洋也深受其害。海洋垃圾的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只不过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成分也逐渐演变成塑料纤维等更加难以降解的废料。塑料垃圾开始侵袭人类的饮用水。在英国一家机构的调查中,9个不同国家、250瓶饮用水几乎都检测出了微小的塑料颗粒。哪怕在人们心目中荒凉的极北之地,海冰、海水当中也发现了大量塑料颗粒。
一直以来,2℃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全球升温的底线,2018年,这个底线被提升至1.5℃。10月8日,联合国气候部门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之前上升1℃左右。报告强调,必须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方可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其实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有冷得多、也热得多的时代,控制全球气温变暖并不是为了拯救地球,而是为了拯救自己。
当然,人类也在努力弥补和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北京、河北两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及林业部门近日在官厅水库为今年越冬的近万只灰鹤送去“口粮”,以帮助其顺利越冬。
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人,也不可能成为地球的上帝。尽管有人这样想,也想这样做。比如基因编辑、比如试图挽救灭绝的物种。2018年3月29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部白犀牛死去。科学家们希望利用北部白犀牛的冷冻精子和近缘物种南部白犀牛的卵子,通过“代孕妈妈”来延续香火。人类可以创造生命,但想要恢复一个物种、一个种群,目前看起来尚力有未逮。更何况,人造生命究竟能起到怎样的效果,是否会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并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