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举行 获奖者有七位“东阳面孔”

更新时间:2019-02-10 04:28点击:

  昨日上午,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截至目前,记者获悉,这场国家级科技盛会上有七位从东阳走出去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其中楼益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马紫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鸣飞、吴明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任其龙、王炳龙、张群峰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楼益栋:开拓北斗系统创新应用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东阳籍博士楼益栋是该项目团队主要成员。

  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建立了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北斗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定位技术体系,开拓了北斗系统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体系化、规模化应用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楼益栋是一位“80后”,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5年获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支持。

  马紫峰:制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昨日中午,当记者电话联系到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马紫峰时,他刚步出全国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现场。刚刚经历了光荣时刻,他激动地说:“这个奖是国家对我们团队十五年努力的肯定。”

  2004年至今,马紫峰带领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连续支持下,联合比亚迪、中聚电池、江苏乐能、中兴派能等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工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从“新合成反应”设计到“万吨级”生产。

  出生于千祥镇林甘村的马紫峰,对家乡感情颇深,他说:“如果有机会,我很乐意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带回家乡。”

  吴明红:二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上海大学教授吴明红领衔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项目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项目聚焦于石墨烯材料的前沿基础研究及应用研发,在石墨烯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效应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其中首创了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裁剪法和分子融合法,并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在环境治理、新能源存储、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吴明红生于1968年,老家在吴宁街道,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6年,她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周鸣飞:发现+Ⅸ价元素

  原子、分子的价态一般在-Ⅳ到+Ⅷ之间,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周鸣飞却发现了+Ⅸ价的元素。昨日,周鸣飞领衔的“瞬态新奇分子的光谱、成键和反应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项目专注于通常条件下不能稳定存在的瞬态分子物种,首次确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可以形成的最高氧化态为+Ⅸ价;发现硼-硼三重键(BB)及主族元素s-p配键;观察到一系列全新瞬态反应中间体。项目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化学键的认知,为相关分子物种宏观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1968年,周鸣飞出生在当时还归属东阳的磐安玉山,1983年考入东阳中学。

  任其龙:制造天然活性同系物单体

  由任其龙领衔的“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出生于1959年的任其龙也是东阳人,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此次获奖的项目由任其龙领衔的团队以及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平也在这个研发团队里面。他们从分子间多重相互作用入手,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天然活性同系物辨识萃取分离新方法与技术平台,实现工业化应用,使我国天然活性同系物单体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王炳龙:研究地下工程穿越高铁

  “这个项目凝聚了我们将近20年的心血。”昨日,王炳龙在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说。

  王炳龙是歌山镇大里村人,1980年从东阳中学毕业,现在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作为主要参研人员完成的“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率先实现了地下穿越工程的设计系统化、控制自动化、装置智能化,主编制定了国际首部下穿高铁标准,引领了国际地下穿越技术的发展。

  张群峰:推动精细化工行业发展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而东阳人张群峰是团队主要成员之一。

  张群峰1998年毕业于东阳中学。经过15年艰苦的努力探索和持续研究,该团队取得了加氢合成卤代芳胺催化剂的高选择性晶面、在高品质对苯二胺类产品合成过程中影响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稳定的机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