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3-01 13:02点击:
推进科体改革放权赋权
本报记者谢开飞
通讯员黄慰萍黄海燕
“打酱油”的钱,也能用来“买醋”了!2月22日,厦门服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服云公司)CEO陈奋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2018年企业申请的一笔科技经费,不再指定用于某个具体科技项目投入,使用起来较以前方便灵活多了。
改变的背后,是厦门市科技局于2016年初在福建率先推出的企业研发经费补助的改革新举措。这些举措让企业申报科技经费手续简单便捷,并赋予了企业科技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
最大限度提升科技资金资助效率
去年6月,服云公司在网上提交了与研发相关的表单作为申报材料,不到一个月,一笔82万元的研发补助经费便打进了企业的账户里。
“在过去,申报科技计划项目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一本厚厚的申报材料;项目立项需历经专家评审、实地调研会审、公示、立项等环节,从申报到获得项目资金下达需要等待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陈奋告诉记者,而现在申请研发补助,企业仅需“动动鼠标”,在申报系统上填写几张表单,并做好研发项目的内部档案整理、研发费用的科目归集,存档备查即可。
之前,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材料多、资金使用受限等,导致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科技部门深陷项目评审、监理、验收等繁杂事务中,职能得不到转变等,这类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2016年初,厦门市科技局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推出企业研发经费按比例补助政策。
该政策一大亮点是,不局限于企业的性质(台港澳与外资企业享受内资企业同等待遇)、规模、资质和所属行业领域(政策规定的批发零售业等七类行业除外),只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实际享受了上一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其研发经费数额即可作为研发经费补助计提依据进行分类补助。如服云公司2017年研发投入824万元,2018年获得厦门市研发补助82万元。
“借助国家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明确定义、对研发费用归集的清晰要求,企业只要按要求做好基础工作,就能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的叠加支持。”厦门科技局副局长曹伟民表示,市科技局与市税务局建立了数据审核、后续管理核查等紧密合作的工作保障机制,既加快政策兑现效率,又保证数据来源可靠,还最大限度减少补助兑现部门自由裁量权,充分体现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效率。
斩断了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无形绳索”
“以前,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只能用于特定的立项项目,资金使用需与项目在申报时的预算科目一一对应。”厦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而研发经费补助资金是对企业上年度投入研发费用的后补助,不限定企业资金具体用途,企业可自主选择多个项目开展研发,可更加灵活地将资金用于项目的设备采购、研发材料的使用或研发人员劳务开支等。
减掉科技经费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程序,斩断了束缚企业创新发展的“无形绳索”,有效调动广大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如服云公司加大“安全狗”系列产品研发投入,构建新一代(云)主机入侵监测及安全管理系统,承担了厦门金砖会晤、青岛上合峰会等多项高级别会议活动的网络安保工作,成长为国内该领域广受用户认可的云安全服务平台;简极公司加大特色新产品开发、核心人才引进力度,研发全球唯一一套能够监测内部负荷、外部负荷以及技战术三类数据的足球全景数据自动捕捉及深度技战术分析系统INSAITK1……
“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厦门市企业研发经费补助实行动态管理、启动追回机制,在税务、科技、财政相关部门开展后续管理核查及抽查中,出现研发费用数据核减、应补助资金少于已拨付资金的企业,对已拨付资金与应补助资金的差额部分予以收回,如2016年、2017年间已收回90家企业共673.61万元补助资金。
该政策实施三年来,厦门市受惠企业及实施科技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2016年666家企业获得研发补助,2018年上升到2100家,扶持资金从2.8亿元增加到7亿元,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也从2572件上升到4809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由2.98上升到3.27,真正实现90%的科研经费由企业投入、90%的科研项目由企业实施、85%的科技成果来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