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24 03:16点击:
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我市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托骨干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创新要素释放,全力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前不久,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和新材”)“千吨级对位芳纶工程化制备及其特种防护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打破技术壁垒,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跻身全球三大供应商
对位芳纶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耐高温、阻燃绝缘、耐化学腐蚀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个体防护、光缆加强、橡胶增强和摩擦密封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军民两用材料。由于原料合成和纤维制备过程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知识产权壁垒,对位芳纶工程化技术对我国来说一直处于“技术真空”,严重制约了我国重要国防和安全防护领域的发展。
为彻底摆脱对位芳纶供应被动局面,泰和新材于2008年启动了对位芳纶制备与工程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开发项目,并2011年建成了连续稳定运行的千吨级对位芳纶生产装置,实现了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2014年,泰和新材实现了高强型、高模型、有色纤维等高性能差别化对位芳纶产品的产业化。
“千吨级对位芳纶工程化制备及其特种防护应用技术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突破了对位芳纶技术“破壁”,扭转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汽车工业等重大领域发展所需对位芳纶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未来五年,泰和新材将以本项目成果为基础,建设形成年产对位芳纶1.2万吨的生产能力,跻身全球对位芳纶三大供应商。
向创新要效益
依托创新驱动,位于开发区的泰和新材实现技术“破壁”,成为全区科技创新大潮中的澎湃一击。
“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数项尖端科研技术领先国际前沿,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弯道超车’抢占产业制高点……科技创新这台强大引擎,正驱动引领全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坚实前行。”开发区经发科技局相关人员介绍。
近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为统领,以集群化、生态化、系统化思维,提升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政产学研资介协同创新,构建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据统计,2018年开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超35亿元,增长近10%;其中,财政科技支出12.6亿元,较上年增长39.3%。
递增数字背后,是开发区“向创新要效益,向科技要发展”的强力之声:
——以企业创新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开发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工程,加快创新主体培育。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累计达到15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3;
——全方位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培植创新创业沃土。开发区启动建设八角湾国际人才港和蓝色种业硅谷,与业达智汇谷共同构成了支撑创新发展的三大战略载体;成功获批国家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成为全省4个之一;山东省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入选首批省级品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42个,累计达到211家;
——紧扣产业需求,精准引进人才,开发区实现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有效互动。新培育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4名;新增院士工作站4个,累计达11个;2家企业入选全省“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占全省1/5。2018年入选全省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
——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学研输出、金融助力、中介服务”为一体的科创融合生态体系,开发区实现政校企资全面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腾讯新工科研究院、上海交大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等16个科研院所相继落户,研发机构依托产业、成立企业、带动创业,“三业”并举,自我“造血”,协同创新;
——5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相继成立,信贷风险分担和贴息机制进一步完善,科信贷、成果贷、人才贷等信用贷款创新业务陆续启动,目前已为相关企业发放贷款近2亿元;创新“引导基金+直投基金”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目前引导基金已投资区内科技企业8家、直接投资额1.0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2亿元。
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开发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资金链完善创新链,强化科技与产业、与教育、与人才、与金融的对接融合,致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完善“六个一”创新生态系统,开发区围绕先进制造业卓越集群培育行动,每个产业集群布局一个科技孵化器、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一批产业高端人才、培育一批龙头骨干关联企业、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实施“3335”科技扩容工程,优化“初创-高企-瞪羚-独角兽”科技企业梯次发展培育链条和全流程管理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扶持体系,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地。力争到2024年,与区内企业合作高校科研院所达到300家,各类科创平台载体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
推动“名片产业”培育工程,按照梯次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作为全区“名片产业”首期培育重点,明确技术路线图,争取承接全省大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集中力量先行突破、放大效应,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同时,实施“双创载体”提升计划,推动孵化载体由“企业聚集”向“产业培育”转变,抓好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孵化中心等与产业紧密衔接的科技孵化器建设,年内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20家以上,新入孵企业100家以上。
紧盯高校院所系、国企央企系和国际系三条主线,精准对接企业产业实际,力争年内再引进高端研发机构3家以上。加快建设科技金融集聚区,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机构拓展科技“特色贷”业务,支持开展创新性保险业务,做好政策引力、资本推力和产业内力叠加文章。(YMG记者 慕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