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宁展出 07

更新时间:2019-05-01 10:09点击: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翟羽

  在没有GPS的古代,帝王出行如何导航?在没有湿度计的古代,如何测量空气湿度?在没有汽车里程仪表的古代,古人如何测量路程里数……4月28日,中国古代科技展南京巡展在南京科技馆开幕,为公众献上一场回味无穷的“古典科技盛会”。

  神人郭守敬承包了“古展”天文仪器

  在科技馆,紫金山记者见到了很多神奇的古代天文仪器都是由元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发明的。
  在观测天体时,他感觉前人创造的“浑仪”很复杂,便发明了“简仪”,拓宽了观测区域,也简化了观测过程。“简仪”的发明,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才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发明了“简仪”之后,郭守敬又组织了一项全国性的大项目——四海测量。在当时的元朝疆域之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测量。紫金山记者在南京科技馆看到的登封观星台模型,即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观测点。
  “郭守敬利用这些观测数据颁布了《授时历》,推算出的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南京科技馆科普部部长李晶晶说:“这个数据与世界通用的周期是一致的,却比《格里高利历》早了三百多年。”
  这个发明达人还利用闲暇时间发明了“大明殿灯漏”,是世界上最早脱离了天文仪器的独立自鸣钟。
  郭守敬除了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是水利工程专家。铁木真曾评价郭守敬:“郭太史神人也。”

  古人呼风唤雨有绝招

  在“古展”的气象仪器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在没有湿度计之前,中国古人如何测量空气湿度呢?
  李晶晶告诉记者,这里展出的“天平式湿度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湿度计。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悬炭,并使两端以羽毛和木炭重量相等。木炭有吸湿性,当木炭较重时,便可以知道空气比较潮湿,从而测出空气中水汽增加或减少。早在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就记载有用羽毛、木炭测量空气湿度的实例。
  在气象仪器展区,记者被这只“鸟”给吸引了,一根长长的杆子,一只鸟矗立在顶端。李晶晶说,这叫“相风铜乌”,上段的铜鸟是可以旋转的。“如果风从南边刮来,头朝南,而尾部朝向北;风从北边刮来,头的朝向则相反。”
  据悉,“中国古代科技展”在南京科技馆展出时间为2019年4月—8月,共5个月时间。展览区域自主体馆序厅延伸到一楼展区两侧过道,直至报告厅外区域,展出面积共计1000m2。
  此次南京巡展共精选68件套展品,分为天文、机械、建筑、军事、井盐开采及科普活动六大展区,通过模型、实物、图片陈列和现场科普体验活动等方式,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中的科技发展历史,向观众展示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科技人物典籍和科技思想方法。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