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09 08:01点击:
美丽的北川新县城
四川新闻网绵阳7月7日讯(邓雪琳 记者 杨全春)北川,蛰伏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一座百折不回、凤凰涅槃的小城。
回望历史长河,“治水英雄大禹诞生之地”“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五连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名”……一个个坐标勾勒出了北川发展的曲线图,见证了这个“云朵上的民族”一路走来的灿烂与辉煌。
探究发展一路飘红的秘诀,背后折射出,一直以来,北川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市委“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坚守绿色生态底线,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文旅发展引领区、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经济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为切入点,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和恒心。
展望未来,一曲关于北川县域经济一路攀升、生态环境愈发优化、旅游热度持续火热、各族群众携手并肩的协奏曲奏响绵州大地,北川也在努力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
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蹄疾步稳
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北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在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排第9位,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此推动下,北川综合实力在全省175个县(市、区)和51个少数民族县中双双晋级升位,连续2年蝉联全省少数民族县“前十强”,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再看今年,北川一季度经济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7个、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4%、10%、9.2%、10.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0.9个、0.8个、0.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二。
不难看出,如今北川的县域经济正向结构优化、发展质效提升、增长动力转换、发展后劲增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窥一斑而知全豹 处一隅而观全局。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都得益于,近年来,北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丰富完善新时代北川发展战略谋划,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如何布局?近年来,北川不断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落实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谋划出一条具有北川特点的发展路径。
——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等75万亩“五大特色基地”提质扩面。
——为推动北川工业跨越发展,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现状、地域条件和资源状况,以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打造出绵阳科技城(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北川-山东产业园、永安智慧家居产业园、香泉新材料产业园和擂鼓柳林农特产品产业园五大专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
如今,通航产业园已被纳入绵阳军民融合十大特色产业园,北川通航机场成为全省第三家获得中央军委批复选址的通用机场,羌城正朝着“打造西部通航产业高地”这一目标阔步前行。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并斩获不俗成绩。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在全市、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均排名第一。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绩效考评全省第一。
从“加快发展”到“生态优先”
登上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首位
今年5月,一条好消息迅速刷遍北川干部、群众朋友圈:2018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公示31个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候选县,北川跻身队列,并一举夺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名!
这一成绩得来,绝非偶然。
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北川地处号称“神秘天地线”的北纬31度附近,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林地面积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43%,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1%以上,风景宜人的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竹林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兼具“九寨之秀,青城之幽”,有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有野生植物2150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
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给百姓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川碧水!”北川县委书记赖俊不仅一次作出庄严承诺。
为此,北川提出,要深入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建设一座生态强县!
号角一响,近年来,北川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北川羌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问责办法》等制度,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工作成为全县工作计划中的头等大事。
如今,全县上下一盘棋,一个高效运转的生态发展的长效机制,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大环保格局已定。
天更蓝。北川切实加强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深入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建立VOCs污染源排放清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目前空气微站10个点位已全部完成建设投入使用;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禁烧常态化管控,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秸秆禁烧责任机制。
水更清。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部署,抓好“一河一策”具体工作;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县22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站)22个,建成管网90公里等。
地更绿。按照生态环境部下达的详查点位任务,全面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共核定详查单元19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168个;去年全年转移处置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35.145吨等。
再望北川:2018年,北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1-5月,北川空气达标率96.7%。
从“大禹诞生地”向“旅游名县”
羌城文旅深度融合热度攀升
近年来,北川成为不少游客的热门选择,马槽酒、沙朗舞、篝火晚会、大禹文化......越来越多代表北川的“标签”也成了“网红打卡点”。
“清幽幽的咂酒哎,伊呀勒索勒......”一曲极具羌族特色的敬酒歌时常在这座小城里响起,它不仅唱出了北川儿女欢迎四方宾客的热情,更唱出了羌城游客如织,文化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的火爆场面。
究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北川始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主动融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一核五带”总体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文旅+”,陆续推出一批在国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线路,并荣获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入围“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构建起了一个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格局如何打造?
传承大禹文化。北川,是中华立国始祖、上古治水英雄和民本主义思想首创者——大禹的诞生之地。据《竹书纪年》等大量史籍记载,4000多年前,这位伟大的始祖诞生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县内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着扬雄、李白、颜真卿等历史名人题写的有关大禹的题刻,祭祀大禹的禹王庙遍布全县各地。
立足于此,北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大禹精神、传承禹羌文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被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确立为“大禹祭祀地”。
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战略。近年来,北川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高标准编制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规划及近三年行动计划》,覆盖全县23个乡镇93个贫困村,突出业态布局、产业融合、品牌打造、主客共享,构建起了一个“点、线、面、体”全域发展的大格局。同时,还大力推进城乡大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全域旅游发展支撑,打造文创旅游商品。
在此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旅项目在北川涌现:318房车风情小镇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投资3.76亿元。举办辛夷花节、中国国际飞行器挑战赛选拔赛等文旅节会赛事20余次、专题营销活动16次。
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北川近五年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8年,北川接待游客768万人次,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6亿元,增长23%。
“处处皆景点、随地可旅游”的全域旅游格局已在北川成为现实。
从“脱贫摘帽”向“全面小康”
民族团结拉高群众幸福指数
北川,自2003年7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后,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全县幅员面积3083平方公里,辖10镇13乡(其中藏族乡1个),总人口24万人,居住着羌、藏、回、彝、土家等31个少数民族,其中羌族8.5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5.4%(“5·12”特大地震前,羌族人口占总人口56.9%)。
然而,如此具有包容性的一座小城,千百年来却尝尽贫困之苦。数据显示,到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29户、20384人,贫困发生率为14.08%。
为彻底打破这一局面,几年来,北川紧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1+7+22+N”的政策体系,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一场硬仗一场硬仗地打,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以“五个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截至2018年底,北川累计减贫20327人,93个贫困村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6%,一举摘下“穷帽”。“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等13项具有北川特色的经验做法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这绝非一组简单的数据,这是24万北川百姓生活发生质变的深刻印证,更是全县上下一心共赴小康的坚定决心!
对北川而言,民族团结在脱贫奔康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6年5月,自北川被批准列为创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试点单位以来,北川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创新开展“七个一”创建活动,即:营造一个浓厚的创建氛围、会唱一首具有民族风情的歌曲、拟写一篇高质量的解说词、培训一名优秀的讲解人员、制作一部专题片或PPT、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汇报材料、归档一个完善的档案资料,形成了一个指导思想、两个共同、三个突破、四项行动、五大工程的“12345”创建工作经验,不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精准扶贫、宜居北川、民生改善、平安北川……一项项看得见的实招接连不断,推动着北川各族群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如今的北川,山川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内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住着万千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孩童穿梭;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随处可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镜头。
如今的北川,先后斩获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等多项荣誉,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处处都能感受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本网绵阳热线:0816-22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