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更新时间:2019-07-10 19:00点击:

  央广网黄山7月9日消息(记者孙叶)

  编者按:今年3月,黄山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7月10日,在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40周年之际,黄山市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黄山举办“文旅新融合 黄山再出发”座谈会。

  紧接着,7月13日,黄山市又将举办“第一届黄山发展大会”。

  黄山动作频频的背后,彰显出的,是当地对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急切心情。

  作为近年来一直高度关注黄山发展的新媒体,今天,本网特刊发新闻观察,以媒体的视角,加入这场解放思想大讨论,也算是为这座城市的当下与未来,进一言。

  我们愿意为这座城市呐喊助威。我们相信它的前景会越来越灿烂,我们期待它在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黄山迎客松(樊城柱摄)

  

  01

  

  似乎,“黄山旅游产业不好做”是个伪命题。

  不是“迎客松”一挥手,天下游客就会纷至沓来吗?

  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顶着睥睨群雄“名头”的黄山亦是。

  首先,黄山的上山游客接待量是有限的。占地1080亩的故宫,日接待游客限量是8万人,而核心景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它的日饱和接待量是5万人,只有故宫的一半多,超过这个数量,就不是“看山看景”而是“看人”了。

  这些年,在湖南张家界等自然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牌警告”的同时,黄山捧回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全球最佳管理地绿色名录等荣誉,其中的功夫,就下在始终严守生态红线,把景区管理做到精致。

  再说山下,西递、宏村的名声如日中天,经过“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古民居产权流转”等工程的持续打造,黄山的古村落、古民居如烂漫的山花次第开放,最近几年,市里又发力推进“一杯茶、一瓶水、一尾鱼、一路景”富民工程,农家乐、民宿经济雨后春笋般兴起。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西递晨韵 (樊城柱摄)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宏村之夜(樊城柱摄)

  

  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这几年在加紧修路,但无奈欠账太多,比起长三角的江浙两省,黄山全市的乡村交通条件差距还是很大。

  最后要说一说城镇消费水平了,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表面上看,是游客带动旅游地经济,这在一些原本默默无名,突然之间却声誉鹊起、游客盈门的景点,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凤凰古城。

  但这一规律放在大旅游区身上却并不准确。

  在大旅游区,本地消费是整个旅游经济的基础支撑,而安徽、黄山的人均消费水平,不要说难以与杭州、南京比肩,甚至连周近的浙江的衢州、金华、丽水也比不上。

  黄山迎客松,是改革开放年代中国旅游经济的缩影。

  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进行一番新的思考和探索:

  黄山,凭什么迎客?

  

  02

  

  如果我们把农耕时代“旅游达人”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引荐”作为第一次IP,把小平同志登黄山发出的号引作为第二次IP,把黄山、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第三次IP,那么黄山的第四次IP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10日即将在黄山召开的座谈会的标题上:“文旅新融合”。

  在古称“徽州”的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了解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山越文化的融合、农耕文化的转型和徽商文化的开拓、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宗族文化的社会效能、人居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已经喊出的“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口号的下面,或许我们可以加上一句,使它变为:“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中华文明,在徽州再阅读”。

  实际上,这些年市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打出了“梦幻黄山  礼仪徽州”的名片。

  徽州文化,这是距离当代中国最近路程的古代文明,是星河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中,保留最完整的一片天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伸手仔细触摸。

  今年6月,安徽召开了首届徽学学术大会,徽学再成热议。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里,徽州,是一片完全特立独行的气象,它离城市这么近,又显得那么远。

  或许有的人会说,有风景的地方太多了,但像它这样既有风景又有文化、而且区域和范围这么大的存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甚至不应把它当作风景,也不应仅仅把它看作文化。应该这样说,在有文化的地方,它是山水最美的,在有山水的地方,它是文化最厚重的。

  我们应该对它怀有一种敬畏,感谢大自然和岁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笔宝贵的遗产。

  我们稍稍梳理一下,它的文化博大到:

  古村落:“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村落其表,宗族其里”,“风水之说,徽人尤重”;

  徽州建筑:“粉墙黛瓦,如诗如画”,“徽派古建筑,三绝妙天下”,“天工兼人巧,营造见高妙”;

  徽州商帮:“徽行天下,称雄八方”,“钻天洞庭遍地徽,无远弗至涉海外”,“慷慨捐输,报国爱乡”;

  徽州教育:“天下教育,新安为盛”,“十户之村,不废耕读”,“天下书院盛于徽”,“世代名流,薪火相传”;

  徽州艺术:“徽州戏剧,京剧之母”,“徽州目连戏,戏剧活化石”,“新安画派,独树一帜”,“徽派版画,艺术精巧”,“徽州篆刻,意趣奇妙”,“新安四宝,誉满天下”;

  徽州科技:“数学天算,名著华章”,“新安医学,辉映东方”,“技艺工程,福泽久长”;

  徽州人物:“新安三豪杰”,“徽州四大家”,“明清六名臣”。

  这些年,随着文化自信在国内自上而下得到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地位日益提拔,“阅读徽州”真的到了可以发力的时候了。

  “礼仪徽州”,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今天,也能提供现实的启示。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跟黄山来一场“约定”,这是跟文化的约定,这是跟心灵的约定。

  当许多网民沉浸在马云、马化腾建造的“互联网社区”流连忘返时,殊不知,马云、马化腾却会“双马行空”,“潜行”到徽州,特意在徽州民宿“隐居”一段日子,享受快意山水的时辰。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徽州区清溪涵月民宿(徽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屯溪区由承敬堂改建的民宿“昱见”(屯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是的,网民要么“沉浸”,要么“视而不见”。

  徽州文化,需要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路径,需要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的“爆款”,需要提供更多的互动与沉浸式体验的娱乐场景。

  

  03

  

  黄山旅游,需要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跨越。

  “融入杭州都市圈”,为这一跨越提供了新的途径。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杭黄高铁开通首日图(樊城柱摄)

  

  当杭黄铁路铺成,带动杭州与黄山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联系,串起沿途的7个5A级景区,“杭黄联手”,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凭着自己的山水好“身段”、文化好“家底”,再加上沪苏浙的资金、人才、互联网技术优势,黄山发展,一定能收“四两拨千斤”之功。

  即使同样拥有秀美山水,还扛着“高档民宿领军者”的名头,这些年,浙江安吉、德清的民宿协会会长,都在毫不声张地来到黄山选址,准备进行投资。

  可以想象,今年的“黄山发展大会”,在摩肩接踵的人流里,操着吴侬软语和杭甬方言的“沪苏浙客商”一定会格外引人注目。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新安江图(樊城柱摄)

  

  实际上,在徽州的成长史上,杭黄一直联系密切。新安江如一条长长的纽带,把彼此紧紧拉拢在一起。

  黄山,正在进入“广撒英雄帖,广召天下客”的阶段,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黄山放远眼光、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对沪苏浙来说,黄山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文化禀赋和绿色资源,把这两点效应放大,黄山就有了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广阔天地。

  

  04

  

  “黄山绿茶甲天下,猴坑猴魁甲黄山”,顶级太平猴坑茶叶已经卖到上万元一斤。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黄山区猴坑村太平猴魁茶园(樊城柱摄)

  

  黄山茶叶经济有两个70万:70多万亩茶园,70多万人茶农,今年全市春茶产量1.66万吨,茶叶经济是富民的重要支柱。

  这些年,国内茶叶市场风起云涌,在一批“炒客”的推波助澜下,云南、福建等地的茶叶异军突起,概念纷涌。

  作为国内绿茶和红茶主要产区的黄山,如何做好“端茶迎客”的文章?

  在记者看来,应该以徽州人实实在在做事风格之“长”,补不擅炒作、不喜跟风之“短”。

  扬“长”,就是进一步放大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黄山推行农药集中配送等一系列举措的效应,让“绿色黄山”成为一张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名片。

  可以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国绿色生态茶区”的招牌。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休宁县新安源有机茶园(赵家慧摄)

  

  被称为“新安江源头保护第一人”、发展出“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方国强,领头创办了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既谈了他生产“新安源”有机茶、给当地农民发放“生态红包”的喜悦,也谈了他坚持中的苦恼。

  但他说,就像炒制茶叶一样,现在发展生态茶区的火候正好。

  黄山市农业局局长王武介绍说,从今年开始,黄山市全面启动有机肥替代化肥三年行动。据测算,全市一年奖补资金约2000万元。

  黄山发展茶叶经济,可以走既打“中国绿色生态茶区”大招牌、又打各自特色小招牌之路,而依托的就是黄山茶叶品类的丰富、多样: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屯绿、安茶、松萝茶、大方茶、谢茶......

  

【新闻观察】黄山,凭什么迎客?

  山村茶室(赵家慧摄)

  曾任安徽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对旅游经济颇有研究的安徽省统战部副部长万以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建言,黄山可以学学意大利塑造“意大利红酒”品牌的做法,对外,它们共有一个品牌“意大利红酒”,但在西西里半岛,分布着几千种葡萄酒,一个酒庄就是一个牌子,有着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喜好人众。

  在越来越强调“分众营销”、“垂直营销”的今天,注重培育特定的“社群经济”,是黄山茶叶经济、乃至整个旅游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另类“出路”,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和协会组织大有可为。

  在叫得出名或叫不出名的村庄,携三五好友,品一盅芳茗,伴着青山流水、蛙鸣鸟叫,眼前是古村祠堂、石板台阶,“山、水、人、文、茶”,岂不乐哉?到了这境界,谁还迈得动步子?

  在徽州,旅游不仅仅是旅游,而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慢”生活方式。

  黄山,应该成为国人旅游的“打卡地”、世界旅游的目的地。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