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新闻纵深】54所七型“硬核”装备参加阅兵

更新时间:2019-10-08 19:04点击:

【新闻纵深】54所七型“硬核”装备参加阅兵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受阅的信息作战第3方队,其中包括54所研制的装备。  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阅读提示

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蓬勃气势帅气地亮相。

这一日,威武雄壮的阅兵画面湿润了中国电科五十四所人的眼。

在本次阅兵式中,54所研制的七型装备参加阅兵。

“有幸被邀在观礼台上,亲眼目睹我们亲手研制的装备组成方队,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那种震撼,那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我觉得特别踏实。能为军队研制出好用的装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科技人员最大的心愿和荣光。”问起在现场观礼的感受,中国电科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难掩内心的激动。

寰宇皆可通

三型“硬核”通信装备参加阅兵

“十年前,54所研制的8辆散射通信车和8辆卫星通信车组成通信方队,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十年后,54所又有三型通信装备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展现了多种先进的通信手段。这不仅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军的荣耀,是我们军事通信技术发展的荣耀。”54所党委书记原普感慨地说。

10月1日阅兵现场,四辆卫星通信车展现了我军强大的远程通信、广域通信能力。该装备能实现双频段卫星组网通信,能够实时、远程传输各种信息包括指挥控制信息,为部队远程指挥、远程决策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阅兵前,我们对车辆进行了全方位检测、整改,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任务紧张的时候,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每个人的背后都结了一圈圈白花花的盐渍。”54所卫通专业部技术人员赵光艺说。

散射通信是不可或缺的军事通信方式之一,它以“三抗”能力强、超视距大容量等独特的魅力在军事通信发展的长河中基业长青。据了解,54所研制的四辆新型散射通信车参加了此次阅兵。“我们坚持实战化设计理念,从作战环境、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极大提升了装备的机动性、越野性和通信能力。”54所微散专业部主任张涛说,该装备具有强大的超视距群路通信能力,通信距离远,开通速度快,设备操作简单,适应环境能力强,能跨越海岛、沙漠、湖泊等复杂地形,可以为我军大范围机动无线通信组网提供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

“与同类设备相比,它在现役散射装备中传输速率最高、天线自动对准速度最快,体现了我军散射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技术人员吴丹说。“阅兵无小事。这款通信车已经交付部队使用。但是,根据行进方向和现场要求,车上天线的展开方向与平时使用的方向相反,这就需要我们对天线的安装方式进行调整。为了让我们的设备以最优的姿态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每个细小的改动和关键的环节我们都至少设计三四个预案。”

“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通信车在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同时以右上角45度的角度展开天线,以仰视的姿态向主席台行‘注目礼’,为了达到整齐划一,我们伺服控制的设计师下了很多功夫。”天线伺服技术人员李涛说。在本次阅兵中,按照用户要求,他们仅用了7天时间,改造完成了三种类型共计15套的车载站天线。

54所自主研制的单兵战术信息终端设备也参加了本次阅兵。

“小而好用、管用”,是这款通信设备的突出特点。作为网络信息体系的末端节点,它主要面向部队营以下班组和单兵应用。“设计师大胆创新,突破多个关键技术,采用集约化设计,将通信传输、导航定位、指挥控制、态势感知等功能集于一体,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军信息系统装备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54所技术人员王涛介绍,这款设备融合多种通信模式,有力推动了单兵终端由“单功能多型号”向“多功能单型号”转变,切实推动我军信息系统装备减型增效和集成优化。

“安”我家园

三型信息作战装备亮相

“除了通信装备,我们还有三型共12套装备分别编入信息作战3个方队参加了本次阅兵。”原普说。

参加此次阅兵的某跟踪干扰站,具有侦测距离远、干扰覆盖区域广、干扰能力强等显著特点。它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我军信息作战能力。

极限环境下的试验,同样是该装备测试的“必做题”。

2018年10月的库尔勒,白天阵风达8级,漫天黄沙,项目组成员眯着眼睛都看不到10米开外的装备车。“天为被,地为床,山川卷帘,星月同榻,阵阵风声恰似催眠曲;白天酷热汗流浃背,晚上严寒穿着军大衣直哆嗦;泡面就沙子……”54所一名技术人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2019年4月,项目组又转战海拔近4800米的不冻泉做高原实验。强烈的高原反应下,项目副总师安效君愣是靠着止疼片,边吸氧边干活,坚持了半个月;分系统副总师贾宸一天正在做某项试验,突然开始流鼻血,他第一反应是大喊一声:“血掉到频谱仪上了,快给我纸!”第一时间,他清理了仪器上的血迹,然后继续测试。

54所研制的某超短波侦察干扰车是我军新一代战术电子对抗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侦察、测向、干扰功能于一体,具备较强的高机动作战和环境适应能力。

从2019年5月开始,接到阅兵保障的通知后,54所技术人员甄凌航就开始全程跟随部队训练,执行保障任务。6月底,甄凌航随装备进入阅兵村。盛夏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参加阅兵的同志们。汗水夹杂着尘土等异物肆意而下,导致甄凌航的左眼发生结膜炎,演变成角膜炎。“那个时候就是边医治边演练,军方和单位领导都很关心我的情况,但是70年阅兵这么重要,我就拗着一股劲儿,绝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就这样,甄凌航圆满完成了几次合练任务。“没问题”,是54所技术人员在面对国家需要时的选择和坚守,是他们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和信仰。拼着这股劲头,54所保障人员被集团公司授予“青年突击队”光荣称号。

54所研制的某频谱监测车也参加了此次阅兵。它是我军最新一代机动式频谱监测装备,为我军掌握复杂的电磁环境、选择和调整频率提供自动化频谱监测、分析手段。频谱管理是一个崭新的科技领域,项目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超乎想象。呕心沥血的技术攻关,一路扶持着走来的情谊,都沉淀成了团队深厚的精神内核。“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凌晨3点睡觉早晨8点起床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们内心充实,有一种自豪的满足感。”频谱监测车生产技术负责人白金龙说。

鹰眼锐利

再次助力“空中阅兵”

10月1日,当威武雄壮的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飞机俯瞰拍摄的长安街沿途景象,以及飞机内空军指挥员的图像,都被实时传输到现场大屏幕和电视直播画面中。这些让人难忘的镜头,正是通过54所专门为本次阅兵研制的音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实现的。

“这是我们继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后,再次助力我军实现‘空中检阅’。”54所项目负责人刘成朋自豪地说。正是这套设备,可以将飞机上空军指挥员向首长报告的图像和声音实时传输到现场电子大屏和千家万户的电视上,让满怀期待的大众,不仅看得到飞机编队飞过后拉出的条条彩色烟带,还实时目睹空军指战员精神奕奕的风采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这种‘如在眼前’‘就在耳边’的效果,正是我们研制设备的初衷和追求。”

据介绍,54所研制的两套相关设备分别装在两架飞机上。从1月底接到任务,到5月份交付用户,中间需要完成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样机竞标、初样研制、正样研制、调试测试等工作,时间之紧可想而知。为节省时间,刘成朋大胆采用新的设计理念,要求两个波段的链路设备完全实现模块化,在体积、功耗、接口等方面做到完全一致。通过反复的方案讨论和试验,最终实现两个波段的软件通用,大大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和联试时间,同时也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

“这套设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实现多路高清音视频同传。这就要求我们图像压缩效率在现有高效算法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刘成朋说。为了研制新一代压缩算法及全新的硬件平台,团队图像组的同志们从新年伊始就开启了“常态加班”的模式。

经过2个月的技术攻关,第一版基于新一代高效压缩算法的高清图像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图像清晰稳定,方案验证可行,“我们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项目成员李光说。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图像组又遭遇一个难题:伴音传输功能无法联通。5月中旬,交付设备在即,最初的方案却遇到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怎么办?

李光和同事张俊凯立即对备用方案开展攻关,两人密切配合,查资料、写代码、验仿真、做实测。连轴转奋战了10多个日夜后,在设备交付的前夕,清晰美妙的声音从耳机传出,伴音功能联通了!

虽然设备交付的时间是5月份,但是按照要求,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不断完善,直到8月底完成固化。为此,项目团队不分昼夜开展工作,连续不断进行拷机试验,穷尽各种可能进行模拟操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有一次,为攻克一个难点,团队连续进行了二十多天的反复拷机,累计加电时间345小时,编程20余次。

6月的华东某机场,54所的工程师们正在紧张安装设备。总体要求一周内完成两架飞机的安装和联试。又是一场鏖战!骄阳似火,机舱内热浪裹挟得人喘不过气,再加上机场噪音轰鸣,联试的时候,得扯着嗓子吼才能维持机上和地面的通话。就这样,绳宇洲、权润禾、雷伟等连续几天测试到凌晨三点多,大家轮流上阵,顺利完成了任务。(通讯员庄芳 记者袁伟华、高原雪)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