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08 21:02点击: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在传统视域中,安徽并不属于东部非常耀眼的省份。但近年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亮点频出,无论是在服务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还是扎根地方、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抑或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安徽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其中3所高校、13个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普通本科院校35所,高职高专院校7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4.7万人,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225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7%。
立足安徽 服务国家
坐落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在北京创立,1970年南迁合肥。该校平均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一名院士和700名硕博生,这一比例位居中国高校首位。在安徽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中国科大屡屡刷新纪录。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大时强调:“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从大尺度的空间探测到微尺度的量子调控,从发现突破麦克米兰极限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到主导研制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从开通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到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近年来,中国科大在高温超导、量子信息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频频亮剑,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屡次助力实现国家超越。
时间倒回至半个世纪前,科大南迁合肥,在物资困顿的年代,没有地,批地;缺钱,投资金……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历届省市政府都把科大当“宝”,当“最亮的亮点”。
“我们吃安徽人民的饭,生长在合肥。这么多年来,科大人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中国科大原校长万立骏说。
在创新之路上,中国科大早已与安徽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共荣关系。
2017年5月,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由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研制成功,这是他们继2016年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之后,再一次闯入“科学无人区”。
无独有偶,肇始于1945年的合肥工业大学,也一直立足安徽,半个多世纪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扎实推进协同攻关。从建校初期攻坚克难研发出的单晶炉、静电电子加速器等一批国家急需的关键设备,到今天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能源电力等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装备和技术,无不彰显出这所高校与生俱来的“工业报国”气质。
近日,该校管理学院杨善林院士科研团队又与华为公司、中国移动、合肥德铭电子公司合作,成功保障了我国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手术指导,依托高端微创医疗装备系统,实现高水平医学专家对基层或野外医院手术诊疗的远程实时指导,大幅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微创手术水平,在分级诊疗、灾害救治、战场救援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党委书记余其俊表示,学校目前正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高端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光电显示产业创新中心等被列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竞争指标上接连取得了重要突破。
扎根地方 服务地方
上世纪末,在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内一大批师范类或专科类学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内,安徽省内的地方本科高校增加了12所。资料显示,200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以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趋同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些高校转型不彻底,办学思路还在传统定位与地方性、应用型之间徘徊,学科专业建设“大而全”的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等。
意识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一方面积极推进老本科高校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模式中加速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向应用型转变,最大的一个抓手便是紧抓地方特色。“地方性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接地气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说。
依托黄山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黄山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已完成50余项黄山市各类旅游产业研究课题,当地旅游行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超过四成为该校毕业生。学校利用地方资源发展起来,再反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2013年起,黄山学院先后与黄山市各区县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与地方的沟通联系机制,仅近3年,便与黄山各区县达成近500项校地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类似的校地合作遍地开花,有力支撑了安徽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交界,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沃土“将军县”,也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7年,金寨拟定年内完成2.4万亩的农村宅基地腾退整治复垦项目区测绘制图及报批验收工作。在山地、丘陵、沟壑、河谷平原交错的金寨做测绘,难度极大,技术要求高,通过招投标的12家企业或先行退出或因质量达不到要求而退出。
在此背景下,滁州学院毅然接过了这个“硬骨头”,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内,全面梳理了全县土地复垦各类基础数据,并帮助当地研制开发了“影像图自动裁切与出图”“竣工图自动统计汇总”等软件模块,助力金寨县完成了49.7万亩农用地内现有农村宅基地非常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任务、农村宅基地腾退整治复垦报批验收工作,为金寨县腾退复垦宅基地2.4万亩,新增耕地1.8万亩,给金寨县带来了140余亿元的财政收入。
像这样的例子在安徽的本科高校中数不胜数。
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促成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的成立,中德物流合作将促进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新;皖西学院教授陈乃富带领林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团队30多名科研骨干,在大别山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高效绿色栽培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在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及标准化等领域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5000余份,直接带动山区农户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达300余亩。
据统计,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培养的学生80%以上在安徽就业,培养的学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生为本 服务学生
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徽选手郑权斩获建筑石雕项目金牌,这是安徽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21岁的郑权,两年前从皖北的一座小县城来到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该校旅游系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从2017年11月至今,郑权通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斩获黄山市选拔赛、安徽省选拔赛第一名,最终赢得征战喀山的入场券。
这位从皖北农村走出来的“95后”选手,之前没有任何学习雕刻的经历,从初学时感觉枯燥,到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再到如今在世界大赛上脱颖而出。在这所职业院校中,郑权收获的不仅是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人生经验的启迪。
像郑权一样,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在安徽还有很多。
从“瞧不上眼”到“抢不过来”,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如今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更是各项技能大赛上多项奖牌的“蝉联者”,“读高职没有出路”的刻板印象在安徽正在被逐步打破。
2018年,安徽高职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4.73%,对口就业率超过77%,近7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雇主满意度、母校满意度分别达96.1%、94.49%。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安徽高职院校获得奖牌总数连续3年居全国前三,金牌数位居全国前六、中部地区第一。
在这些傲人数字的背后,是安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坚定步伐。2013年安徽省启动高等教育“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将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覆盖至所有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引导高职院校将建设经费的60%投入教学建设,立项建设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同时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水平,并从2015年起安徽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在全国率先达到1.2万元水平。
“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的体系范畴,因此我们不是要培养劳动工具,而是要培养兼具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梁祥君说。
如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程才仿佛换了一个人,从几年前的网瘾少年到现在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3年来,程才说自己在这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
“在这里,才发现兴趣也可以成就一方事业。”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程才的老师告诉他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引导程才主动探索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应用、MySQL数据库技术、虚拟化技术等课程。
爱好加持,再加上专业的引导,程才在计算机专业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和自己的团队一举拿下团体一等奖。
“大学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我们无论是立足本地本行业办大学,还是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回归到根子上,还是要培养人,倾心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队伍。”储常连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0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