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31 23:05点击:
一年四季, 在西充广袤的农村,到处是庄稼人忙碌的身影。一代代农民怀着对农村的深深眷恋,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农业的发展, 从人工耕种到大规模机械化、智能化种植,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上的智能化管理, 从卖农副产品到卖 “风景”……土地上结出串串硕果。
农业机械化从
种一亩三分地到大规模种植
西充县双江乡米丹村,1000余亩金灿灿的稻谷刚刚颗粒归仓,接着翻耕、整地、开窝、播种……田埂上,新农人冯川洋正指挥工人有条不紊地播种油菜。
“过去,一家人种千来亩谷子那是天方夜谭,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就算能干了。”在一边“观战”的王大爷说,过去种水稻,育秧、整田、分秧、插秧、喷药、施肥、收割、翻晒等每一个环节全是人力劳作,费时费力,收成还不高。
年仅30岁的冯川洋大学学的是农业专业,原本在外有着不错工作的他,由于眷念着农村,于2014年辞职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务农”。
“父母并不反对我回到农村,反而十分支持。”冯川洋说,他的家人非常热爱农村,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2010年,其母亲租邻居的水田种植水稻,为了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和化肥,采用“水稻+鸭”稻鸭共作、“水稻+鱼”稻鱼共生等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出产的稻米、鸭、鱼等农产品供不应求。
2017年,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冯川洋与母亲商量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别的农作物。通过考察,最终决定整村流转双江乡米丹村的土地,田里采用水稻和油菜轮流种植,地里采用红苕和小麦(油菜)轮流种植或休耕的方式耕作。
冯川洋与家人共流转土地3100余亩,其中有机认证2520亩,种植全程采用机械化。据他介绍,机械化操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本增效。今年收水稻,一周时间就完成近5000公斤水稻的收割。
农业智能化
从深入田间地头到指尖上管理
“这是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这套系统能根据柑橘不同时期对水肥的不同需求,只要工作人员提前在电脑上设定好肥水配比,设备就会自动按要求调配,节省大量人工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走进位于西充县金(泉)太(平)线万亩柑橘产业园的天马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基地现场负责人赵科举指着眼前的水肥一体设备说,基地有1000余亩,过去每施肥一次需20人花20余天时间,全年需要施肥6到8次,费用高达12万元。现在每次只需3人,3天就能完成,节约成本70%以上。
农业智能化让天马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简单化,更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在该公司使用水肥一体化管理的同时,在位于西充县义兴镇殿子山村的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区,蔬菜大棚一片连着一片,新萌发的嫩芽鲜绿喜人,园区内分布着各种感应仪器和喷灌系统。
在园区总控制室,该基地负责人谭嵩打开监控屏幕后,便能察看农作物长势。大棚内的在线监测设施和土壤传感器,能够全天24小时自动监测园区温度、空气质量、水质、风向,以及土壤的PH值、湿度、含水率等,这些数据自动传输到总控中心,一旦指标超标,系统将立即报警,并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浇水、施肥等可以通过鼠标甚至手机操作。
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农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西充众多农业企业都开展了智能化生产的实践。
农业+旅游
从卖农副产品到卖乡村风景
国庆期间,西充县太平镇麻柳垭村村民冯士彬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每逢周末、节假日,农家乐便开起“流水宴”,游客特别喜欢他家的“农家菜”。
冯士彬介绍,他流转160多亩土地,筑了3个鱼塘养殖甲鱼、草鱼、鲫鱼,种有80多棵核桃树、200余棵柑橘树、2亩草莓和各类蔬菜,林下养殖100余只鸡鸭和10头猪。自从开办农家乐以来,产出的农副产品要么直接为游客做成了美食,要么就被游客买回了家,再不用背着农产品上街卖了。
搭乘乡村旅游的东风,冯士彬现在不仅不愁销售,每年还帮助周边群众销售农副产品近50万元。
冯士彬将农业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业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同样,西充县义兴镇龙凤桃源业主张丽萍则在桃树上做起了文章。
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龙凤桃源的红凤桃花在花季里一枝独秀,引来许多赏花者。然而,在她返乡创业栽植桃树的头几年里,要让桃子和别的农产品卖到钱很难。自从有游客到来,农产品开始供不应求。
“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是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方向。”张丽萍说,过去她种植的桃树与别人的一样,来赏花的游客很少。后来她对桃树进行改良,在原来的白肉油桃树上嫁接红玉、晚湖景、秦皇桃、沙红桃、黄桃等早熟或晚熟品种。
“别家的桃花还没有盛开,我这里已是繁花似锦。当别家的桃花凋谢了,我这里还是满园芬芳,游人如织。”她笑呵呵地谈起了作为新农人对农业发展的理解,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把质量做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赵荣 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