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网红食品”需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更新时间:2018-12-10 15:17点击:

  本报记者 刘昱汝报道

  从去年的“脏脏包”“流心蛋糕”“一点点”到今年的“乌云冰淇淋”“鹿角巷”“喜茶”,不知从哪天起,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起各色美食,有的被商家赋予“健康食品”的名头,有的自从被传到网上,特别是被明星转发后,迅速席卷各种社交平台,一夜之间成为爆款。

  而这繁华的背后隐藏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近日发布的《2018年食品舆情报告》中显示,2018年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业舆论场中的热点话题,其中自媒体平台是食品舆情的重要来源。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催生市场转型,这也使得网红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关注度持续提升。

  受消费者喜爱

  网红食品到底有多火呢?

  记者近日来到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大街“鹿角巷”网红店,虽然不是晚高峰,但从排队到取到奶茶,总时长花费近50分钟。

  随着这些网红食品迅速蹿红,不少消费者是慕名而来排队,但是有的消费者并不想排队。于是,一些人也做起了“倒卖网红食品”的生意来。

  刚买完“网红奶茶”的王女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最初也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些网红店的,看到身边的朋友经常“打卡”,所以很好奇。“鹿角巷”算是网红店里排队时长短的,而在三里屯的“喜茶”,想要喝上一杯要等三四个小时都不止,想要快速买到的话,找到黄牛,一杯加价在20至50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排队效应、饥饿营销等因素的加持下,一款普通食品可以迅速夺人眼球,摇身一变为网红食品,而购买这些“网红食品”也演变为一种朝拜。商家利用大众的猎奇、从众、攀比心理,制造饥饿营销,使商品迅速走红。

  很多网红食品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风靡一时,靠新奇概念和独特造型取胜的网红单品,最近也频频出“爆款”。号称可以排毒养颜的“椰子灰冰淇淋”、外形完全像毛巾折叠后的“毛巾卷”蛋糕、“新鲜看得见”的透明袋包装牛奶等。

  记者通过了解,这些爆款网红产品,基本上遍布各大城市,且备受90后追捧,甚至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点,不远千里,排队几小时,然后“拔草”晒圈,坐收评论点赞。

  90后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网红食品是作为社交货币存在的,晒比吃更重要。拿到排几个小时的队买到的喜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品尝,而是拍照发朋友圈或是微博,消费者通过晒产品的方式满足了自身随时融入时尚主流人群的心态,同时满足社交需求,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这也反映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即更加注重社交需求与身份标签。当喝“喜茶”代表了一种年轻时尚的生活方式时,对于乐于在社会化媒体上展示自我,进行社交的消费人群便充满了极大的吸引力。

  安全问题频出“网红食品”由于其自身的属性,流传于直播、微信朋友圈等所谓的自媒体和电商中,就注定了其资质难以把关,这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商家和黑作坊钻空子。

  “网红食品”推介起来外表光鲜诱人,却不能出示QS许可证,其各种营销手段夸张,出人意料。不仅雇用“网上水军”进行炒作,还将一些食品虚冠名号,比如将竹炭蛋糕称为“净化毒素”、将米酒称成“灵丹妙药”,很多劣质的食品混在其中以次充好。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红食品”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商品信息、完成商品消费和评价的首选综合性平台,食品安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像“流心蛋糕”、“脏脏包”这类流行性食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的确需要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特别重视。

  曹保印同时强调,公众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忧,一是网络有自我净化功能,网民的自发性监管会净化部分市场;二是流行性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也是在线下完成,只要严格各个环节的线下监管流程,确保各个环节符合国家标准,那么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单独由于销售平台的不同,而有特别的风险增加。

  形成监管合力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网红食品不应成为创新的制约,但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放松。对“网红食品”要有包容的心态,鼓励其创新。同时,也要加强监管,要保护消费者权益,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对“擦边球”敲打警告,不能允许“网红食品”游离在监管之外。

  网红食品是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要把好产品的质量关,需要来自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主体的多方努力。

  2018年1月1日,原国家食药总局颁布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药总局令第36号)正式施行,同样作为部门规章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食药总局令第27号)也于201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这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食品交易行为,保证网络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

  曹保印强调,相关部门也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监管方法,既不宜“一刀切”,也不宜“放群养”,而是找准规律,对症下药。

  除了监管,相关部门也需要探索学习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安全公众教育新方式,用消费者喜爱的方式,传播安全消费理念、安全防范技巧,真正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理性消费习惯。

  中研普华研究员杜卫东也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创新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保证食品安全、符合相关规定,这是创新产品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建立一套针对网红餐饮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增加定时抽检和随机检查的监督频次,切实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也希望消费者多些消费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追捧,在购买时要注意认真核实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只有执法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们形成合力,才能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作为消费者,购买流行性食品本来就是自身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不必刻意回避,但却必须要遵守几个基本原则:过于新奇特的食品,要谨慎购买,因为除了食品安全问题,还存在因人而宜的健康问题;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生产方资质、联系方式等,坚决不消费“三无产品”;保存完整的消费记录,以备将来可能的维权。

  业内人士指出,对待网红食品,要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其发挥创新的优点,但决不能逾越食品安全的“红线”,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这样才能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网红食品”健康发展。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