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更新时间:2019-05-09 21:35点击: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市中区民族路,一条蜿蜒起伏的古街,东汉时期,为汉安县在化龙山麓建县的治所,升秀街、迎恩楼街、吴家山街、旧县脑街、花萼街、书院街、岛湾等都曾是它的名字。过去,这里是达官贵人休憩处,是书院祠堂林立场所,如今民族路街道两头开满各种各样的商店,它的文化魅力愈加深厚,五彩斑斓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当地居民幸福安逸的状态。越来越旺的街道人气,是因为这里香喷喷的米饭、麻辣劲道的烧烤、顺滑的面条、经典的零食、热腾腾的豆花饭,还有那茶桌上的闲话家常……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热气腾腾早点铺

从西门桥沿着坡往下走,一眼能望穿小半条民族路,两边的高楼已经有些年份了,窗户或蓝或绿,楼顶的字牌因年久失修已经不完整,就连楼下的美食店,都已经开了几十年,经过许多次翻新。

“老板,来半笼鲜肉包,一碗稀饭。”早上六点多,中医院对面的早点铺就已经坐满了人。大约10平方米的店子,两三张长桌,笼屉被高高摞在灶台。

老板刘德英夫妇在这里开店二十余年,他的包子、饺子都是五元一笼,薄皮大馅,每天要卖出一百多笼。一个包子搭配一碗稀饭,或者再来个卤蛋,这是顾客们认为最经典的食谱。

民族路从来不缺早餐铺。过去有推着手推车路过的叶儿粑、米粑、玉米馒头,沿街叫卖的烤红薯,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香味;现在更方便,新开张的粥铺、包子店,座椅齐全,宽敞明亮。

“廖哈儿包子”去年才开店,每日天刚蒙蒙亮,干净明亮的铺面内,鲜肉包还冒着热气,油水透过包子口有些微微溢出来,反而更让人垂涎欲滴。来购买包子的路人有学生、上班族,拿着包子,一根吸管插入装满八宝粥的杯子内,一边走一边就吃了起来。

街头一家早餐店以溜粑为特色,1元一个,分甜味和咸味,配上清粥小菜,或者加一个咸蛋,也就6元左右,客人能吃饱、吃香,成为平头老百姓最爱的“苍蝇餐馆”之一。

“五年了,每天从早到晚几百人来吃饭。夏天是旺季。”老板说。

居住在民族路的老人早已经深谙规则——哪一家的早点最便宜,哪一家的人气最旺,哪种包子最好吃,他们都知道。上了年纪的大妈穿着花衬衫、棉麻裤、布鞋,挎着菜篮子,到菜市场买菜,不少农民早已经将菜摊放在地面上,坐在年久的石梯口,招呼往来顾客。菜市口的马拉糕花样多,受大家欢迎,大妈大爷顺便买些早点回家,步伐不徐不疾,偶尔碰见老友,停下来聊上几句,又继续往前走。轻柔的脚步声穿过长长的街道,熟悉的步伐和身影,从年轻到年迈,他们就这样走过了大半辈子。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零食水果种类多

民族路没有多高端的大型超市,但便利店和小超市还是不少的。开店的有本地人,也有冲着民族路人气专程来的。

曾老板是重庆人,他的超市,在民族路开了五年了,生意还不错。

店内的零食、干果应有尽有。瓜子、花生、核桃、龙眼、红薯干、香干、红枣、蒲公英、野菊花等摆在大门口最显眼处,店铺里是各色糖果,还有时兴的饼干、雪饼等零食,物美价廉,往来客人络绎不绝。

“在这里待了五年,我越发喜欢上这座城市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美食。这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曾老板告诉记者。

一间拥有16年历史的面包店,店主郑爱民的面包从单一的花样到现在延伸到数十个品种,从杆秤量重到电子秤,积攒了不少老顾客,有的人在她这里一买就是七八年。

“给我称5元的肉松面包。”客人简单的话语,郑爱民便利落地捡货、称重、收钱。这是郑爱民早已习惯的生活。

民族路中间路段有一家雪糕批发店,店铺内一百多种雪糕,老冰棍、甜筒、巧乐兹……价格从4毛钱到3、4元一个不等。夏天将近,老板告诉记者,这里即将成为人们最喜欢的地方。

果香四溢的水果摊人气最旺,青提、红提、芭蕉、橘子等水果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每日的成交量不少。老板说,他的水果店开了十多年,现在已经在发展网上售卖水果。

水果摊对面坐着一位卖茨菇的中年妇女,她正认真用小刀为茨菇削皮。“这些茨菇是我自己田里种的,12元一斤,别的地方要卖15元呢。”她认真告诉顾客,十多年了,她见证了茨菇从5元涨到十多元的历史。

年轻的小伙子开着货车路过,停下,一个黑板上写着“猫山王榴莲,25元一斤。香甜无比,好吃惨了”。这便宜的价格、四散的榴莲香味,吸引许多路人问询,年轻的丈夫为怀孕的妻子称一个榴莲,年迈的夫妇翻来覆去挑选最新鲜的榴莲,一如热闹的菜市场。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酸甜苦辣家常味

提起民族路,最有特点的还是它的面类食品,鸭肠面、肥肠面、米线,以及最经典的牛肉面,连街口都塑起了一座高高的牛肉面雕像。

三十多年,面条价格从8分钱涨到了10元左右一碗,狭窄的街道变宽变亮,不变的,还是当初的面条味道,有的面馆每天能卖出四百多碗面。

民族路的家常菜也是不错的,开店二十多年的老六家常菜,其鲜椒鱼、火爆肥肠、蒜泥白肉等很受客人欢迎,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时刻,这里便门庭若市。

“这里味道特别好,我常常和朋友来他们家吃饭。”市民陈启波说。

在这样的老店里,无论是老板还是服务员,都要求动作麻利,与客人聊天两三下功夫,切肉、放调料、搅拌、装盘、撒上花生芝麻葱花,一盘蒜泥白肉就拌好了,将其打包回家的客人不在少数。

从这家店往前走几步,豆花饭店“食为天”饭菜飘香,店内的客人早已坐满,几位相熟的朋友邀约至此,带上在附近老陈小酒馆打的酒,配上七元一碗的豆花,小炒回锅肉、酸菜鱼,大家一边吃,一边开怀畅饮,把酒言欢。

61岁的李先生笑着告诉记者:“我是在民族路长大的,长期在这里吃,价格低、味道好。”

同心酒楼以前是小饭馆,现在位于一巷子旁边,古朴的装修、雕梁画栋,成为许多老百姓寿宴、婚宴的首选。

夜宵时刻,民族路的纸包鱼、烤猪蹄、火锅等更是炙手可热,小贩端着冰粉到处叫卖,笑声和叫卖声一起回荡在夜空中,融入这条老街的历史文化中。

古街民族路的美食文化

茶余饭后慢生活

人们吃饱喝足后,来一杯奶茶,或者坐在茶馆品清茶聊天,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民族路尾巴上有几家老茶馆,常常聚集着白胡须老人,玩牌、聊天、品茶,讲述沱江故事,回忆年轻岁月,沐浴在夕阳的暖光中。

为此,民族路的茶叶店也逐渐多起来。

严永飞在民族路开茶叶店十余年,他的茶叶供应给民族路的各个老茶馆、新酒店。

茶烟袅袅,香味扑鼻,水声流淌。

“这个季节冷热交替,喝花茶不错,比如飘雪。再热一些就喝绿茶,非常清热解暑。”严永飞说。

倒一小杯茶,闻香、品茗,沉醉在书香浓郁、茶香沁人的时刻,许多人跟严永飞一样享受着这种慢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内江人见证了民族路发展变化,新店变老店,唯有那不变的舌尖味道留在老百姓的记忆中。无论何时,走到民族路,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人文气息。

“哥佬倌,去哪儿?”

“去茶馆坐坐。”

这样的对话,早已经融入了许多人生活日常,成为民族路文化的一部分。

赵贞吉曾在此题联“西浦卷帘晨浴鹤,东林迟月夜衔杯”,到今天依然回荡在民族路街头巷尾,表达出人们对它的赞美。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