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社

分享互联网新闻

在美食中打開文化的景深(新語)

更新时间:2019-06-14 06:05点击:

  當盲目追求娛樂化的大潮逐漸退去,當“唯收視流量”的陣風漸漸消散,電視節目將越來越依靠原創力來擺脫同質化的窠臼,來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2018年我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頂峰,完成了我40多年來的夢想。自己在69歲登頂珠峰時,吃的是能量膠、能量棒,腦海中浮現的卻是母親的米粉肉。”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美食文化探索節目《中國味道》中,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中國第一人夏伯渝,回憶自己“數次挑戰珠峰”的經歷。古稀之年熱血難涼,登頂之時溫情思母,令現場嘉賓和觀眾無不動容。

  在每一個人的成長歲月中,總有一個物件,在你春風得意的時候提醒著你,在你蹉跎困頓的時候撫慰著你,在你懈怠鬆弛的時候鞭策著你。美食,或者說兒時的味道,便是《中國味道》為公眾展示的人生關鍵物件。一碗米粉肉,是夏伯渝漫長人生裡靈魂的慰藉,更是追夢關鍵時期的“心靈能量棒”﹔一盤家常炒腰花,是中國著名青年舞蹈家黃豆豆成長成才的記憶,是每次演出新節目前父愛的溫情﹔一缽腌篤鮮,是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得到的來自外婆的支持鼓勵,融溢著她對外婆的深深思念……沒有渲染食物色香味讓人垂涎三尺的手法,更多聚焦於味道背后家庭的溫暖、鄉愁的暢敘、文化的情結,《中國味道》的入境、入情、入心,正是吸引觀眾的地方。

  有人說,好的詩歌關鍵在於興發感動的力量,不在於華麗的辭藻。美食類節目的制作也一樣,要情動於中而形於畫,而不只是追求精美的畫面。在中國人的碗裡,從來盛的不只是美食,也承載著百姓情感、歷史記憶,更突顯著城市氣質、文化底蘊。近年來,美食類節目的呈現更加多元,從聚焦美味到凝聚情懷,從探尋歷史到弘揚文化,從氤氳鄉愁到浸潤家風,沿著中國味、中國情、中國道,觸摸我們心中最柔軟的故土情結,回應來自民族文化深處的精神召喚,漸次打開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也許,帶著對文化的熱愛、時代的真情,才能捕捉生活之美,才能創作更多打動人心的好節目、好作品。

  時代不同,世界各國的文化呈現出互滲性,觀眾審美也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電視節目的制作必須具有全球化視野,但不變的卻是“中國氣派”。創作者如果不熟悉群眾語言、不熟悉地域特色濃厚的文化,也不熟悉我們走過的歷史,“中國氣派”從何而來呢?電視工作者需要到群眾中去挖掘人們的精氣神,到基層去探尋煙火氣,到歷史中去汲取傳統智慧,廣泛地吸收學習並最終融匯成自己的創作。否則,創作人才再多,技術再進步,也會像扣眼兒找不到扣子,創作的節目打動不了人心,贏得不了掌聲。當盲目追求娛樂化的大潮逐漸退去,當“唯收視流量”的陣風漸漸消散,電視節目將越來越依靠原創力來擺脫同質化的窠臼,來贏得競爭的主動權。提高原創水平,遠離跟風抄襲,實現從內容到形式、從觀念到手段、從意境到技法的多層面突破,中國熒屏必將出現更豐富多樣的精品節目,真正做到有意思、更有意義。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8日 12 版)

(責編:袁勃)

官方微信公众号